碧翰烽/文
日前,央视有篇网评比较犀利,题目为《形式主义的安全检查,真的够了!》
此篇评论对当下一些安全检查的形式主义给予了批评和痛斥。比如有些安全检查颇为讽刺,往往是安全检查没有多久,就发生了安全事故。
评论指出,某些地方、领域形式主义之安全检查如病毒传播扩散,让生命之墙形同虚设。这些形式主义的安全检查,无异于杀人的帮凶,夺命的匕首!
形式主义的安全检查,到底还有多少?走马观花式的应付公事,怎么就屡禁不止?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到底有没有彻底排查、解决的途径了?
面对这些批评与质问,我不知道,相关地方和部门单位能否坐得住?相关领导和人员,有没有如坐针毡之感?
的确,在不少地方,安全检查已经陷入形式主义,就连“四不两直”也不例外。尤其是某地发生安全事故之后,不少地方基本上就是一个套路,大会议、大排查、大整顿、大督导,一时间轰轰烈烈,就好像平时没有进行排查整治一样,就好似安全工作永远没有步入常态化、制度化。
照理说,没有哪个地方和部门不重视安全工作,也没有哪个领导和人员不重视安全工作,毕竟发生事故之后,追责问责的严厉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加之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也是相当之重。
这也从各种各样的会议、方案、督查、考核、问责看得出来,可以说是所有领导齐上阵、所有单位齐上阵、所有个人齐上阵,全部投入到了安全工作当中。看起来都做了,但往往就只是表示做了。
效果有没有?当然是有的。但是总有漏洞,有时候漏洞还很可怕,可怕到最后的惨痛事故、血的教训,令人深为痛心!
仅仅从央视痛斥的形式主义安全检查来看,有几点值得思考:一是如何提升安全检查的专业性?解决专业人员的问题。现在安全检查比较多,有的是领导检查,这恐怕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最多具有一点象征意义,表示领导的重视及参与,可能也是为了推卸责任,或者是表示一个姿态。
还有一种就是外行检查内行,也就是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进行安全检查,看似检查比较认真、专业,但更多的可能停留在纸质台账上,有没有开会,有没有发文,有没有日常检查的台账或痕迹?真正从专业的角度,恐怕是难以达到的。
对此,不少基层和企业是有诟病的,难道安全隐患问题真能从台账资料当中检查得出?而且如果将大量安全工作放在台账资料方面,又如何保障真正专业的安全工作。
应该说,安全工作是具有一定专业性,应该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查。领导更多的应该是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抽调的非专业人员也不宜过多参与专业性太强的安全检查,否则可能走偏,专业的检查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员去完成。
二是如何深化安全检查的常态化?解决日常检查的机制问题。这其实是对专业性的更高要求,也就是说,凡是贴近安全工作一线的人员,应该要常态化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处理。比如企业工人,比如基层组织人员,他们处在安全工作的第一线。
如何既压实他们的日常检查责任,又提高他们检查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需要认真考虑建立奖罚分明的措施,尤其是在激励层面,应该有更多的举措,包括培训、奖励等,而不能只是简单的事后追责。
与此同时,如何动员群众参与,强化对安全工作的监督力度。也是一种常态化检查的探索。
三是如何提升安全检查之后的整改实效?解决隐患销号的制度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安全隐患整改,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整改方案、整改清单、整改时限、整改台账等等,可以解决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涉及到利益的触碰,涉及到多个地方和部门的协调处理,有不少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据有的村社区干部反映,他们在日常检查当中,不是没有发现安全隐患,也不是没有上报,但是上报之后,往往整改的责任又交办给村社区,可问题是,这些隐患如果村社区有能力处理,又何必上报呢?
于是,上报、交办、整改,也可能陷入了形式主义。大家似乎都尽了责任,大家又都存在侥幸心理。问题隐患摆在那里,人人都留下了检查的痕迹,就是没有真正整改到位。
显然,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哪一个方面都难以真正做到防范和处置,需要多方联动、齐抓共管。而越是如此,越要注重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路径,要通过系统化的思维,探索运用人力和科技相结合手段,建立安全工作大数据预测预警预防平台,压实、驱动各级各部门单位、企业的安全工作责任,一项一项地扎实解决安全隐患,并给予科学评估和奖惩,而不是简单地讲认识、讲督导、讲责任,要有新的办法、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