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陈旭
7月26日,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大会现场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21.5万家,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工信部将深入实施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的“三赋”专项行动,引导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在制造业强链补链中发挥更大作用。
大会主论坛上,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围绕“如何促进民营企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主题发言。
大会期间,刘世锦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
刘世锦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 每经记者 张蕊 摄
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理清民营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过去传统的中小企业在发生变化,最近几年行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比如一个行业过去有100家企业,现在可能就剩30家,竞争很激烈,这30家企业中间,有几家可能会成为龙头企业,剩下这些中小企业很多是在做大企业的配套,那么它就要‘专’、要‘精’、要‘特’、要‘新’。”刘世锦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
他强调,目前的专精特新企业中有一部分实际上是初创的创新型企业,有一些是老企业,类似于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在一个细分行业中它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历史也很长,有很深的底蕴和长期的竞争力,这样的企业在国内也正变得越来越多。
在他看来,现在的专精特新企业与过去的中小企业相比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首先专业化水平很高;第二是精致化水平很高;第三国际化水平很高;另外,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也在提升;数字化程度、绿色化程度都在提高。
“所以我想这次举办这个大会,其实就是要促进这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加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底座’,把这个基础做强。”刘世锦说。
专精特新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民营企业的发展状态,也决定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状态。谈及上半年民间投资下降及如何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问题时,刘世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理清民营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他在对此解读时强调要重点关注能不能做到三个区分——把工业革命初期的私有制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托企业家才能优化配置资源的民营企业区分开来;把企业家和大家经常讲的资本家区分开来;把企业家才能的特殊贡献和价值与剥削区分开来。
在纠正所有制歧视方面要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发言中,刘世锦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是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一批人识别并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组织各类资源创办发展了大量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
“这些企业家开始的时候都是白手起家,并没有多少资本,而投资者正是看中了他们的企业家才能,才把资本给了他们,以便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刘世锦说,在一个竞争性的要素市场上,企业家是按照企业家才能贡献获取报酬,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剥削。“当然,这个企业家(群体)也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人员,后者所缺少的正是企业家才能。”
在刘世锦看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多要依靠创新驱动,中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民营企业家所创办的企业。”
刘世锦表示,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的31条举措切实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也可以探索一些新的举措,比如能否不一定按照所有制来划分企业类型,也不一定非要区分国企民企,而是改为按照规模、行业、技术类型等特性划分企业,并且按照这些行业的特性来制定相关政策。
他进一步阐述了这样做的原因:首先,这个企业是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组织形态,出资人所提供的资本只是投入企业的要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所以仅仅从资本来界定企业性质,有一定的片面性。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资本所有者的多元化和相互融合(也就是平常讲的混合所有制)已成为常态。现实中要找到纯粹的国有或者纯粹的完全个人所有的企业越来越困难了。所以以资本所有者属性界定企业类型,已经脱离了实际。
“另一方面,在出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出资人类别来划分,比如中央国资投资者、地方国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者等等。”他说。
此外,在纠正所有制歧视方面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改变在行业准入、项目招标、资金获取等方面客观存在的有悖公平竞争的一些潜规则,以此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营商环境到底好不好,应该以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
最后,中央关于企业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的文件重在落实,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加快转化为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循、违法必究,并且在行政检查、社会监督、法律诉讼等领域形成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