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干部群众有了切实的获得感。然而,需要警惕,一些老问题、新花样都还在给基层干部带来负担和困扰。除了报送文件材料多,各种会议仍然偏多,尤其是需要陪会,占据了太多时间。仍有不少会议要求全员参加,有的会议只是涉及领导干部,有的只是涉及某一部分工作领域的同志,但是仍然经常需要全员参会,名义上是体现基层的重视,实则是一种无用的形式主义,占据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7月24日 人民日报)
文山会海真的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屡禁不止,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到头来发现减负减了一场空。究其原因,想法设法为基层松绑、减负,怎么反而工作越来越繁杂呢?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还是整体观念未改变,虽然政策上、嘴里一直在强调减负,但是大家的心里状态未发生变化。
比如,按照要求,基层必须要贯彻好上级要求,可是上面简单的“动动嘴”,基层就得“跑断腿”。基层党员干部每天面对众多的上级机关,在由上而下、倾泻而至的文山会海面前,怎么去分辨轻重缓急呢?不仅如此,部分上级部门不管大事小情都要求各单位“一把手”参加以显得重视,做到贯彻不“过夜”而得到赞赏。而今,上级某领导一个正常工作调研检查,派生出基层一系列文件和会议也成为并不鲜见的常态,可见,只对上级负责是造成文山会海泛滥的主因。领导干部们一方面患有会议疲劳症,嘴上表示会议缠身不厌其烦,另一方面却又产生了会议依赖症,离开会议寸步难行;一方面自己是文山会海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又是别人文山会海的制造者。因此,治理文山会海必须从上级做起,“以上率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再如,已经习惯了形式主义,这才是问题的根本。首先,习惯了工作的过程就是开会发文的过程。不开会发文不但无法贯彻部署,甚至相当于没有开展某项工作,开会发文已经成为工作留痕,安排落实,传导压力,主动积极的唯一标志;其次,习惯了依靠开会发文来推动和检验工作。以会议检查会议,用文件检查文件,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漂浮空虚,检验工作的标准不是实际效果或群众的口碑,而是用一种形式催生出了新的另一种形式最后,习惯了依靠开会发文来治理文山会海。不少地方虽然推出了“会议审批”和“无会周”制度,但大多没能严格执行和坚持,最终治标不治本。整治“会风”多年,不遵守会场纪律可以被通报,何曾看到哪个地方或部门因为无效益的“开会过多”而吃罚单的呢?
笔者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下“会风”病毒已经演绎出新的变异:一些地方成为会海,多数干部甚至“村干部三天两头到乡政府开会”成为常态;一些层面则成“会荒”,如村民会议就难见踪影,村民说不清谁是村委会主任;一些会议却显“会怠”,迟到早退,“打瞌睡”、“玩手机”,心不在焉,会如虚开。可见,整顿会风没有过时,整顿会风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