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黑海粮食协议到期,是否续期仍无定数。安信期货分析,若是黑海协议中止,无疑将会极大程度削减乌克兰的出口数量,但其对市场的冲击或更多体现为脉冲式影响。俄乌冲突后,俄罗斯表现出了强劲的农产品出口趋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乌克兰的缺失,其在粮食贸易中的话语权有扩大的倾向,而市场也在逐渐适应这样的趋势。
协议签订近一年时间,运作情况如何?
根据联合国公开数据,自该协议签订以来,截止7月16日,共有3290万吨粮食和食物从三个港口(敖德萨、皮夫登尼、切诺莫尔斯克)运出。其中出口量最大的是玉米,近1700万吨,其次是小麦,近900万吨,随后是葵粕、葵油共计约350万吨。
黑海协议能否继续延续?
这其中牵涉的因素复杂,或难以判断,但公开数据可以显现出一些线索。根据协议内容,货物进出口前需要经过由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以及联合国四方代表组成的小组进行检验。从检验次数来看,高峰在去年9-10月,每日平均超过10次,而今年开始每日平均检验次数持续下滑,到目前已不足2次。同时,皮夫登尼港自5月开始已不再接受检验。因此尽管协议的到期日是7月17日,但协议在实际运作中已发出一些消极的信号。
若协议中止,是否会再度引发供应恐慌?
首先乌克兰目前的主要出口依赖于黑海协议。在俄乌冲突前,乌克兰超过90%的农产品通过港口运输。俄乌冲突后,则转为欧盟倡导的“团结车道”(solidaritylanes)以及黑海协议的“人道走廊”(humanitariancorridor)两条通道。从“团结车道”来看,其途径是先从乌克兰通过陆运或水运的方式到达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再通过这些国家的港口对外运输。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是这些粮食和食物是否能够到达实际目的地。目前的结果是大量粮食滞留在在这些国家内,反而造成其国内粮食价格下跌,由此受到当地农民的抵触。从4月份开始,波兰、匈牙利等国已要求暂停从乌克兰进口粮食,因此外运压力更多向黑海运输通道倾斜。
若是黑海协议中止,无疑将会极大程度削减乌克兰的出口数量,但其对市场的冲击或更多体现为脉冲式影响。俄乌冲突后,一方面乌克兰对外运输能力有限,一方面俄罗斯表现出了强劲的农产品出口趋势。以小麦为例,作为最大的小麦需求国,埃及从乌克兰进口的小麦数量常年在350万吨以上,2022年仅为110万吨。但是埃及当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小麦数量为560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俄罗斯的农产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乌克兰的缺失,其在粮食贸易中的话语权有扩大的倾向。这或许也体现出俄乌冲突对乌克兰出口造成的影响是深远和实质化的,而市场也在逐渐适应这样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