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这种精神为什么
特别重要?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是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有这种精神的人去从事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就是企业家;将这种精神用于政治领域,就是政治企业家。在政治领域,有些人在位的时候只是在“守摊”,而有些人愿意做事,愿意创新,敢于去改变或完善体制,这就是有企业家精神的政治家,我们可以简称为政治企业家。学术领域也一样,有人一辈子照本宣科,有人积极创造新理论,后者是学术企业家。他们不是通过学术赚钱,而是具有学术创新精神,打造出一片学术新天地,很多学科的开创都离不开学者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本质上是指人类不安分的创造力。虽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这样的创造力,但能够真正发挥出来的只是少数人。同时,又只有极少数人真正知道企业家精神应该用在哪里。
17—18 世纪,英国最聪明的人在做企业,包括贵族,而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做官,当时最聪明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这也是近代中国和西方发展出现背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官员只着眼于分配财富,企业家精神在于创造财富。如果最聪明的人是在分配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那么国家的经济就很难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聪明的人一部分在城市,一部分在农村。“包产到户”后,农村里的这些聪明人就自由了,乡镇企业就这样发展起来了。如果当时农村里的聪明人都有机会去当官,中国的改革肯定会很困难。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很多原来的处长、局长包括后来的“海归”都“下海”了,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或者说是重新配置了企业家资源。只有最聪明的人愿意去做生意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才有希望。其实,中国人一点也不缺少企业家精神。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人到东南亚后成为出色的企业家,因为他们在当地进不了政府做官,只有做生意赚钱才能提高社会地位,他们本身就具有企业家精神。科举制最初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但在近代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了不小的障碍。
02
如何理解政府
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法治。法治很重要,因为其核心是让每个人对未来都能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这个预期是指干了好事可以得到回报,干了坏事会被惩罚。如果企业家有这样的预期,就会知道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把生意做大做强,坑蒙拐骗不可持续。由此,企业家会意识到声誉是他最重要的资产,也是获得陌生人信任的决定因素。国家法律——特别是保护私人产权的法律——是企业家维护自身声誉的保障。没有财产所有制也就没人在乎自己的声誉了,所以法律保护私人产权对建立企业信誉非常关键。
对政府而言,特别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和维护好的法治体系,包括统一度量衡等软的基础设施,这对市场发挥声誉机制非常重要。政府帮助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和流通速度,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家维护声誉的积极性。这样一来,政府反倒不用去具体管理企业,因为企业出错时,自然会受到市场规则的惩罚。比如某个企业想靠欺骗赚钱,就算能搞定工商局的几个管理者,也搞不定成千上万的消费者。企业要搞定消费者,唯一的途径就是给他们带来实打实的好处。
从国家层面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法制保护企业产权、公民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从企业角度来讲,是要完善管理制度。
麦当劳在全球有几十万家店、数百万名员工。它的厨房用具统一采购,食品制作流程标准化,对员工进行统一培训,加盟店要交保证金,总部时常派人去各门店试吃并写暗访报告,以此维护麦当劳品牌在全球的声誉。如果所有企业都像麦当劳 这样自觉承担责任,那政府不就轻松多了吗?这时,政府只需处理一些特殊问题,如当有人“山寨”麦当劳产品,侵害了麦当劳权益时,政府出面去处罚。保护商标权并不是单纯为了保护企业,更多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如果超市里销售的商品都没有商标,恐怕大家也不敢买了,因为出了问题不知道该找谁,但有商标就能找到责任人。所以,保护产权这种无形资产,最终是为了保护普通消费者。如此,企业老板也明白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并且为企业内部所有人的行为负责。
03
如何规避企业家的短期主义,
鼓励长期主义?
市场经济避免不了出现一些短期主义的企业家或者说套利商人,对这样的问题要分析历史原因。完全杜绝企业的违法行为是不可能的,市场的发展一定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要有一定的耐心。国家当然想帮助市场形成良好的秩序,但也需要时间让企业家和消费者相信,最后才能促使企业诚实守信,进而使消费者相信企业品牌和政府。
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子还是人民公社,那时树都归集体所有,很少有人主动去爱护,大家都偷着砍了当柴烧,所以村里的树总也长不大。后来,村里决定把树分给村民私人看护,但还是有好多人把树砍了当柴。村领导觉得交给个人也不行,就决定把树再收回集体。
村领导不明白,那些村民之所以把分给自家的树也砍了当柴烧,是因为担心,如果不砍的话又会被收回集体。结果果真如此!因此,要让大家有养树、栽树的积极性,必须要忍一忍初期的混乱,让村民相信分给他们的树不会再被收回去了,他们才不会继续砍树,才会等到树都长起来再卖钱,大家才有信心、有动力自愿种树、爱护树。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建立市场秩序,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因为出现一点问题就希望政府出面解决,如果解决得不好,反而越弄越糟。信誉来自耐心!
对于这样的问题,经济学家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我认为经济学家应该看到普通人和一般管理者看不到的东西。政府官员以短期成绩为考核指标,有些企业家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时就需要经济学家帮助他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这才是经济学家对社会应有的贡献。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学者无恒产也有恒心,因为学者的个人声誉就是其“恒产”。
任何一项政策都有两方面效果,一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 二是暂时看不见甚至永远看不见的长期影响。19 世纪中期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是我特别喜欢的经济学家,他说:“坏的经济学家只看见看得见的东西,好的经济学家不仅要看见看得见的东西,还要能推断出看不见的东西。”经济学不能只是研究某项政策当下的效果,还要推断这项政策长远产生的影响。凯恩斯就只考虑短期,他说:“长远看我们都死了。”尽管这是玩笑话,但也反映出他的理论背后的哲学基础——我们管长远的事干吗呢,把眼前问题解决好就行了。
当下各国的宏观政策都有应对短期问题的倾向,但未来的问题恰恰应该由学者去管。当下的学者很短视,并且为做短期决策的官员提供一套理论,让官员的行为更加理直气壮:“你看这是教授告诉我的,这是我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这对国家的长远发展绝不是好事。
对于企业家而言,看得不够长远的原因很多,有人天生就是急功近利的性格,我们能改变的是从体制和政策环境上帮助他们关注长远目标。我相信,伟大的企业家一定是长期主义者。但如果一个国家的体制、政策总在调整,那么愿意做长远考虑的企业家也会变得短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行为往往是由外部环境导致的。企业家现在想为企业做一个长远规划,但如果明天突然下来一个新政策,他的计划可能就泡汤了,他也没必要考虑长远了,毕竟考虑长远就意味着要牺牲眼前利益。如果看不到长远利益,又为何要牺牲眼前利益?因为他首先也要生存下去,适者生存嘛!
所以,一个好的政策、体制环境,是要让人关注长远利益,能够看到牺牲眼前利益所获得的长远好处,否则将导致人们的行为越来越短期化,甚至最后坑蒙拐骗。
因此,如何创造一个稳定、“正循环”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无论企业家还是普通人,这个“正循环”里不光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生物基因,还包括通过接受教育形成的“文化基因”。人的老师始于父母,却不止于父母。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亲戚、老师、朋友,甚至书中看到的中外历史伟人,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你的人,都有可能是你成长环境的一部分。
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你看见别人成功了,如果他是靠坑蒙拐骗成功的,那你可能会去学着坑蒙拐骗;如果他是靠踏实肯干成功的,那你也会像他那样去经营自己的口碑。这就是一个正循环的过程。我们要意识到,人类的行为不像蜜蜂、蚂蚁那样完全由生物基因决定,当社会风气是“邪不压正”时,坏人也就不敢明目张胆地做坏事,反之好人也可能变成坏人。
04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
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有些反对市场经济的人,认为过度发展市场经济、过度崇尚企业家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从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整体幸福感。比如华尔街、硅谷的企业家挣得特别多,但是更多人可能在全球化或者市场经济中所获很少,甚至受损。所以,一般人在认识上会存在误区,觉得市场经济容易带来或加剧贫富分化问题。抱这种想法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市场经济,没有真正理解企业家精神。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包括经济学教育,没有让我们很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首先必须承认,人天生有差距,高矮有差距,才智有差距。所谓“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人格上的平等,不可能是人与人在上进心、能力、起点、机遇等所有方面的绝对平等。
你如果真正理解企业家,就知道财富本身是不断流动的,没有人会永远稳居首富地位,一定会被其他人超越。所以熊彼特讲:“富人俱乐部就像一家旅馆,里面总是住满了客人,只是客人总在变,有人离开,有人进来。”这才是市场经济。流动性才有利于公平,比传统靠血统分割社会的贵族制更公平。贵族可以世袭,但市场经济中富人一般富不过三代。洛克菲勒的后代都不在富豪榜上了,中国 2010 年位居胡润富豪榜前列的 100 人到 2020 年也只剩下了 30 人。
市场经济其实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富裕的机会。现在有农村女孩在成为网红后变富有了,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市场经济允许每个人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优势,无论这个优势是什么。传统社会里,农村人不种地就养活不了自己,但现在只要有一技之长,利用大规模的市场,不务农也能养活自己。我们看到,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就越公平,因为市场给每个人赚钱的机会,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也因此变得更加激烈。因为存在市场竞争,企业家给工人的福利待遇也会更好,否则别人就会开高价挖走员工。但好多人不理解这些,以为资源、技术就在那儿,市场经济就是最后怎么分配财富的。
事实上,市场经济不是在分配财富,而是在创造财富,财富一定是赚来的。“挣钱”和“赚钱”的概念也不一样,工人通过付出劳动“挣钱”,企业家把应付工人的工资付完后,“赚”的是剩下的那些钱。
从统计数据来看,没有人可以永远是最成功的企业家,一定会有其他人超越他,没有人能够一劳永逸。因此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总是怕一放松就被人超越了。换个角度讲,企业家不过是替社会管理财富,他们中的大部分享受的财富并不多。比如这个工厂是我的,你们都眼红,那我一把火把它烧了。其实对我并没有多大影响,但工人就失业了。
企业家的财富,绝大部分不像一张桌子或一把椅子,从我家搬到你家还是一张桌子或一把椅子。企业财富在企业家手上是资产,到其他人手上就可能成为负资产。马斯克拥有巨大的商业帝国和财富,但假如某天他不干了或者干不了了,他的企业可能就一文不值,因为他的企业有很多债务,而且他的那套东西别人也干不了。所以,企业财富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 而且财富也不是靠分配、再分配来的,是靠创造来的。
人们通常只看到个别成功的企业家,忘了许多失败的企业 家。20 世纪 80 年代,中关村有好多企业,这些企业中的很多现在都消失了,大家也早就忘了那些企业家。大家只记得联想,那是因为联想活下来并且发展壮大了,但它活下来靠的是柳传志的企业家精神,不是谁来经营联想都能让它壮大。只是太多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以为企业的价值是固定的,在谁手里都能赚钱,凭什么这家企业在你名下而不在我名下?这就是没有理解企业家精神。
我为什么说经济学家要对此负责呢?主流经济学假定,技术和资源等条件都给定了,资源配置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谁算都一样。因此,凭什么让你算而不让我算?零和博弈的思维就是这样来的。这也是因为人类早期的资源只有土地,那块地你种了我就种不了,大家脑子里对资源的概念还停留在那块土地上,因此老想着重新平分土地。
市场经济的资源不是那块永远不变的土地,市场经济是在创造资源,而且资源一直在流动变化。如果精心创造资源的人多,那么“水涨船高”,每个人都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并且“船长”和“船工”角色也不是固定的。况且,再成功的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成功后很容易骄傲,骄傲使人落后,这就为其他人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市场经济非常有意思。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家活得特别累,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去冒险。举个例子,有 100 元和 200 元两种 奖励:100 元可以直接拿走,但 200 元需要通过挑战,挑战成功后才可以拿走,否则一分钱也拿不到。普通人会选择稳当地拿走 100 元,但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会冒险去挑战那 200 元。当后者挑战成功了,普通人可能又抱怨说:凭什么他到手的是200 元而我只有 100 元?事实上,市场经济下,谁都可以去挑战那 200 元。
对消费者而言,企业并没有强迫你买它的东西,反而是求着你买。传统社会是“笨人”伺候“聪明人”,“聪明人”高高在上,“笨人”端茶倒水;市场经济是“聪明人”伺候“笨人”。比如说,乔布斯非常聪明,而我不懂手机,但是乔布斯得“伺候”我,因为我一不高兴就不买他的手机了。因此,消费者应关注产品本身,企业家是否赚钱是市场说了算,不是你应该关心的问题。
当然也必须强调一点,社会肯定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但那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很多人把体制问题归咎于市场,比如有人通过特权弄了一块土地并因此赚取很多利润。但这不能怪市场,只能怪特权,所以我们看问题要找到根源。
我再澄清一下“套利”的概念。“套利”是个中性词,有创造价值的套利,也有不创造价值的套利。比如我从四川进了一些橘子到北京卖,消费者觉得四川的橘子好吃,这就是我创造了价值,是正当的市场行为。但如果是通过特权获得的套利, 比如土地寻租,就是不好的套利。人们常常把所有的事情搅在一起看,很多道理也就越说越糊涂。
普通人和企业家都可以从市场经济中得到好处。仍以苹果公司为例,乔布斯从苹果公司赚了 500 亿甚至 1000 亿美元, 全世界数亿人也因为使用苹果产品得到更多的好处,数百倍、千倍于乔布斯赚得钱。
人类会陷入理论盲区,经济学家要对此负责,经济学家创造的理论解释不了现实问题。大部分经济学家并不真正理解市场经济,不理解企业家精神,因为经济学教科书里把企业家精神去掉了。
这几年,我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刻。企业家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不确定的世界,只能选择去冒险,而经济学家一直是旁观者。我们评价企业家,不应该看他没有做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每个人没做的事情都很多,牛顿就没有发现相对论,但你不能因此说牛顿不好,爱因斯坦好。企业家能够坚持下来,做消费者喜欢的东西,就是他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05
数字化会不会加大
中小企业的市场
竞争难度?
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技术带来的无边界性竞争会比以前更厉害。有些人认为大企业、大平台的辐射力会更强,可能会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被挤压,导致一些人选择放弃创业。我不这么认为。
不再创业是心态问题,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当不了企业家或者不愿意当企业家,都是一种选择。另外,一个企业家再厉害,也没办法把所有厉害的事都做了,这反而给别人创造了不少机会。所以并不是“大树底下不长草”,没有一棵树能长到天上,也没有一棵树能遮盖整个大地。企业家永远在给别人创造机会,如果只考虑自己,是做不大的。企业家越多,每个人才可能活得越滋润。
相信企业家精神,就是要相信随时都会冒出一些想不到的创新。数字技术也是在创造新的机会,就像铁路发明后并没有消灭其他的运输方式,反而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我们现在觉得数字经济是新事物,其实铁路刚出现时对人类认知的冲击比这个大得多。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新事物,人类应该对创造力抱有坚定的信念,不是成功的企业一出现就会消灭其他企业,那是低估了人类的创造力。
作者: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领读导师来源:北大国发院,辛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