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究竟如何看待战争?
川大孙尚勇教授今日下午深度解读杜甫的人文关怀
著名学者顾随在评论李白时,曾经连带谈到杜甫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对此,他评论道:“怎么那么狠?”而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孙尚勇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杜甫并不是‘那么狠’,而是对更多的人有仁爱之心。”
7月20日,孙尚勇教授将走进“名人大讲堂”,以前后《出塞》为例,深度解读杜甫身上的人文关怀。讲座将于当日15:00准时开讲,封面新闻将对讲座进行全程视频直播。
打仗应当挽强弓、用长箭;射敌人的骑兵要先射马,俘虏敌人要先抓领头的王。在孙尚勇看来,这些来自战前的思考,并不表示战士的残暴。制定战争决策的人是统治者,身为战士也只有执行这一个选择。而恰好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能够阻止无止境的杀戮。“这是男儿在正式行军打仗之前的思考。国家之间本来就是有疆界的,战争势必互相杀戮。问题在于战争的目的是杀人,还是制止侵略。”孙尚勇如此解读这两句诗。
美学家宗白华在《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中评前后《出塞》说道:“杜少陵是一个非战诗人,他身经‘安史之乱’,弟妹失散,父子隔绝,战争的痛苦,他是尝够了。”也正是这样一个受过很多战争之苦的人,才不会成为鼓吹和美化战争的人。
不仅是对于战士,杜甫展示出了这种人文关怀,即便是对于盗贼,杜甫也能寄予同情。他在《有感五首》其三中写道:“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意思是说强盗和反叛的人原本是君王的臣民,君王如果奉行勤俭节约的品德,他们就不会偷盗和叛乱。
杜甫的一生说不上衣食无忧,但是他却能够在茅屋中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这就是杜甫作为文人,体现出来的社会担当。“人处于逆境之中,就不太容易主动去关怀他人,这就是所谓的‘自顾不暇’。他的一生总体上都不是顺境,但他总能分出身心去关怀‘我’之外的其他人。”孙尚勇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中有人曲解这种关怀,认为杜甫尚不能独善其身,又何来兼济天下的闲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