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3艺术兰州·第五届兰州国际影像双年展拉开序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展览活动将其中一处平行展区安排在了一家医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
在这里,充满想象力、感染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作品被放置在医疗大厅,化身成医院的“相框”,关于疾病和治愈的故事,仿佛也变得不一样了。
本期,我们邀请本次影像展的策划者之一、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对外联络与文化发展部部长张旭讲述艺术和医学相遇的故事。
参与本次影像展的摄影作品《黄河第一弯》 钟建龙/摄
来看病的人在艺术品前驻足观看
要不要在医院举办这样一场专业的、社会化的艺术展览?起初,我们也有过犹豫。相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兰州艺术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够健全,艺术展览的基础支撑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艺术展的位置、作品、布展方式等的选择,对一家医疗机构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如何在一家医院里呈现一场艺术盛宴?如何展现艺术与医学的关联度?如何将艺术作品落地在医疗环境内?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一直是一家坚守艺术和人文精神的医院,医院在不同区域陈列着近千幅油画、水彩作品,4000余幅摄影作品,以及200余件雕塑作品。我们在医院打造医学人文艺术馆,尝试用场所精神感染所有身在医院的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和社会公众。
参与此次影像展的摄影作品《大地的经脉——梯田》 刘永刚/摄
记得4年前,我们曾在 医院里举办过一次小型摄影展。当时,有位摄影家看到患者们在作品前驻足观看时发出感慨:“我们以往举办纯粹的艺术展览,有时开馆之日便是闭馆之时,作品在展馆中被看到的机会太有限了。但这次在医院里,每一天都有很多人能看到这些作品,而这些作品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确实如此,在医院里,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悲欢离合。而在医院举办的艺术展览不同于其他,要兼具美学和疗愈功效。决定作为协办方承担此次策展工作后,我们在展览中选择以西部自然景观为主体的62幅摄影作品。一方面,医院本就地处祖国西部,这可以让关注者从内心产生熟悉的感觉,甚至能在作品中忆起属于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雄伟壮阔、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与医院有温度的人文环境相结合,能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的熏陶,疗愈心灵。
既是“美育”,又是“美愈”
除了影像画面,本次影像展还通过艺术家们的文字向大家分享他们创作时的心境:“摄影给我开辟了一处沁人心脾、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它让我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放飞心情,让我宁静与从容、舒心与快乐。”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内影像展一景
“当镜头在磕长头的朝觐者面前,在白雪皑皑的南伽巴瓦峰下,在魂萦梦绕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谷底聚焦时,我晓得了人生苦短,要与人为善、从容脱俗、淡泊名利,明白了随波逐流的悲哀。如今,摄影对于我,已从初时闲情逸致的消遣,变为心心念念的至爱。它能采撷天地间的大美奇丽,探索生命的真谛。它让我在茶马古道的踏勘中,在冰天雪地的守望中,在云山雾水的深谷间保留了艺术创意的独立和个性思维的自尊。”
艺术家吴承旭在为医院所作的《大医赋》中写道:“院风炳蔚,医艺相濡;患至如归,犹涉美庐。”我们医院在公众眼里,可能是一家“最不像医院的医院”,在这里,人们能看到油画、摄影、雕塑作品等,能闻到浓郁的咖啡和面包香气,能听到舒缓的背景音乐。人身处医院,却又像身处美术馆、咖啡馆之中。
在这里,人们既能感受到医学的守护与探索,又能感受到艺术的创意与灵感。医院空间实际上也是情绪空间,我们希望,医学与艺术的碰撞,会带来平静、希望、抚慰。
展览开幕之后,我们欣慰地看到,很多患者、家属会为某一幅作品而驻足。这幅作品呈现的可能是他们的家乡,可能是他们心中向往的地方,抑或是,他们只是单纯被眼前所呈现的大自然之美所震撼。在举办展览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加清楚,医院场所的打造绝不仅仅包含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而更应该是一个让文化落地的过程。医院里适当的艺术表达,既是“美育”,又是“美愈”。
文: 张旭 翟芯仪
策划:张灿灿 魏婉笛
编辑:魏婉笛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陈飞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