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是武侠迷,同时又是水浒迷,那读金庸的故事准没错,因为金庸是武侠小说界的“武林至尊”,同时他也是个资深水浒谜,他的小说中,就有不少带有《水浒传》元素的设定。
不过让人纳闷的是,金庸在自己的小说里提到了不少《水浒传》相关的设定,却唯独没提到《水浒传》中人气最高的好汉“行者”武松。
(金庸、武松)
这就怪了,其实引用经典说是致敬,其实也是为了“蹭热度”,既然蹭都蹭了,为何不蹭最热乎的?
一、金庸笔下的梁山好汉
说金庸喜欢《水浒传》,那可不是笔者胡说的,他在《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中亲口提到过这么一段:“《水浒》众英雄向朝廷投降了,投降的结果十分悲惨。我学《水浒》写《书剑恩仇录》。”
所以你可以看到《书剑恩仇录》中有不少角色都有梁山好汉的影子,甚至红花会那些当家的外号也如梁山好汉一般花里胡哨。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金庸在其他作品中,甚至直接引用了《水浒传》中的那些人物。
比如梁山的老大哥宋江就曾被他提及,你且看段:“‘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只因历朝贪官污吏欺压我教,教中兄弟不忿,往往起事,自北宋方腊方教主以来,已算不清有多少次了。’张无忌也听到过方腊的名头,知他是北宋宣和年间的‘四大寇’之一,和宋江、王庆、田虎等人齐名,便道:‘原来方腊是贵教的教主?’”
(方腊剧照)
也就是说,在金庸武侠世界观里,方腊是北宋徽宗年间的明教教主,可他最终是败在宋江手中,可见宋江手下的那帮梁山好汉有多强。
其实不止是宋江,金庸还提到了不少其他的好汉,比如秦明、鲁智深、燕青,只是他们都只是被提到了姓名。
比如鲁智深,那是黄蓉与简长老对决时,那简长老使出了鲁智深创出的疯魔杖法,只是简长老不过三流高手,自然是没能展现出这门武功的强大了。
这也是让笔者好奇的地方,既然宋江、鲁智深这些人气角色都被提及了,为何金庸唯独避开武松?
答案或许很简单,不好如何平衡武松的实力。
二、金庸群雄的实力
咱不妨看看金庸笔下的顶尖高手到底是什么水平。
正所谓一力降十会,比如那鲁智深之所以厉害,也是因为他的力量出众,那哥们可是有徒手倒拔垂杨柳的神力,所以鲁智深亲自使出的疯魔杖法,怕是要比简长老厉害百倍。
鲁智深这倒拔垂杨柳的蛮力有多少斤?怕是上千斤,甚至上万斤,反正《水浒传》中的设定本就是十分浮夸的,都有些达到了魔幻的范畴。
(鲁智深剧照)
而武松的实力与鲁智深在伯仲之间,他们二人的力量应该是差不多的。
当然,书中也有十分直观的对比,比如郭靖就有抬石头的操作。
书中只道:“黄蓉正眼也不去瞧他,转头问郭靖道:‘靖哥哥,你最多举得起几斤?’郭靖道:‘四百斤上下罢。’黄蓉道:‘六百斤的石头,你准举不起了?’郭靖道:‘那一定不成。’”
郭靖在金庸武侠世界观里可算是绝顶高手了,毕竟他是神雕五绝之一,哪怕这段对话发生时,郭靖还不是五绝,但此时的他已经有降龙十八掌加持,也不弱,算是一流高手。
后期的郭靖也不会有太多的提升。
而武松呢?
他的力量可就夸张了。
书中也有他举石头的描述:“施恩道:‘三五百斤石头,如何轻视得它!’武松笑道:‘小管营,也信真个拿不起?你众人且躲开,看武松拿一拿。’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
但很明显,这不是武松力量的上限,毕竟他是在轻描淡写间就把那石头给抱了起来。
而且书中的描述很直观,是“轻轻地”,说白了,就好似是拿起一张轻薄的纸一般轻松,这描述就已经非常夸张了。
三、武松的实力定位
如果这对比还不够直观,咱们再看看武松和另一位金庸高手的对比。
(萧峰剧照)
其实读过《天龙八部》的人就应该察觉到了一件事,似乎金庸就是以武松为原型来塑造萧峰这个角色的。
这二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他们都曾被自己的大嫂出卖,他们的兄长都被大嫂害死,他们都嗜酒如命,他们都有一身不俗的武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有徒手打虎的经历。
不过相对而言,萧峰打虎的过程显得有些勉强,毕竟书中是这么写的:“萧峰不懂他说些什么,当下也不理会,提起右手,对准一头老虎额脑门重重一掌,砰的一声响,那头猛虎翻身摔了个筋斗,吼声如雷,又向萧峰扑来。萧峰适才这一掌使了七成力,纵是武功高强之士,受在身上也非脑浆迸裂不可,但猛虎头坚骨粗,这一记裂石开碑的掌力打在头上,居然只不过摔了个筋斗,又即扑上。”
显然,若不是完颜阿骨打出手,萧峰也未必能打死那头猛虎。
(梁山好汉剧照)
而武松不同,景阳冈那一战,他是用那暴风骤雨般的拳头砸向那只吊睛白额大虫,是的,武松打的虎,本身也比萧峰打的那一头更壮,更威猛,所以论含金量,还是武松更胜一筹。
那萧峰是什么级别的存在,就不用多说了,简直就是战神。
如此横向对比,武松对比郭靖和萧峰都更为耀眼,这样一位狠人若是加入金庸武侠世界观,那未免会让金庸笔下那些高手显得黯然失色了,所以即便金庸引用了《水浒传》中的元素,却也刻意避开武松这个bug一般的存在,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