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位女士争抢6位男士,比例接近1:68”
今年11月,上海一家高端的相亲现场视频,让无数人惊呼, “相亲市场变女儿国”。
视频里,年薪40万的女程序员一分钟不到递出自己的资料,换了了一句 “抱歉”收场,47个空桌尴尬局面道出了当下婚恋市场的荒诞。
郑州某相亲平台显示男女数据比例1:43,北京更是打破纪录1:60,而深圳推出的“男性相亲补贴”,三个月仅仅只有23位男士报名。
一边是女性扎堆相亲的 “红海”,一边是男性集体 “隐身”的冷漠。这场供需完全失衡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相亲市场上的 “男性缺席”,并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经济压力,观念转变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造成的困境。
首先是 “婚姻成本大山”。在三线城市,一套婚房的首付款,就可能掏空普通家庭多年的积蓄,再加上彩礼我,装修,购车,三金,等开销,动则几十万…
压力大到让不少男性,望而却步,68%的男性采访坦言道: 这是让他们退出相亲市场的主要原因。
更让人望而却步的是那些阴影成本: 约会时的饭局,礼物开销,婚后育儿,与教育支出,甚至离婚后“彩礼无法追回”的风险,让男性在“投入产出”这样的比例中产生怀疑。
在一个就是婚姻观念的的转变,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许多男性不在把婚姻当做是必修课,比起婚姻中承担“经济支柱”的传统责任,他们更愿意追求各人自由与职业发展。
2024年数据显示,25-29岁未婚男性比例已经达到35%,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许多男性觉得, “与其勉强结婚降低生活质量,不如专注自我提升”。
而相亲市场的功利化氛围,更让男性避之不及, “硬件面试”,升高,收入,房产,成为必要考选题,没有情感交流互动,让很多男性直言“像被挑选的商品,不如在家里打游戏。”
00后女性大规模进入市场,直接性挤压了35岁以上女性的择偶空间,而男性一般倾向于小自己5岁以内的伴侣,导致30岁以上的女性选择性大幅度缩水。
城市化进程让大量女性聚集发达地区,农村男性与城市化 “女儿国”形成对比。
同时短视频呈现 “完美伴侣”,那些自己单身证明自己单身自由更好,那些已婚,自己过得不好就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婚姻”
让女性的择偶关键词都集中在 “180cm+”“年薪30万+”“全款房子”,而男性一般都是28岁以下, “温柔懂事”而两方诉求完全错位,十万人群里很难找到一对匹配者。
破解“女儿国困境”需要实际行动,需要这样做可以借鉴:
“咖啡圆桌”,是个人AA一百块,匿名交流,不贴标签,男女比例控制在1:1.2以内,靠抽签报名,三个月撮合了300多对继续约会,这种低成本,高私密的形式,减少了男性的社交压力,让他们愿意主动尝试。
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也非常重要,苏州,无锡,银行,与互联网大厂合作,给外地女性提供按揭贴息,租房补贴,和父母养老资源对接,用实际行动利益促进跨城市配对。
针对女性的 “择偶倒计时焦虑”,部分三甲医院开始推出 “冻卵公共补贴试点”,给35岁以上女性提供2万块钱的缓冲资金,让她们不为年龄恐慌而降低标准,也分摊了男性的经济压力。
企业方面的介入有效拉平男女参与度,卫健委新规要求企业员工把婚恋课程纳入员工福利课程中,可带薪上课,不如扣年假时间的硬核方式。
让杭州企业内部联谊的男女比例从1:9降到了1:2,课程内容聚焦: “怎么谈钱”“怎么分配家务”“怎么规划生育”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也创造双方有了平等交流的机会。
从心理学角度看:相亲市场的失衡其实是“社会时钟”与“信息茧房”共同制造的焦虑陷阱。“25岁恋爱,28结婚”社会时钟,让很多女性进入“年龄焦虑”,不得不扎堆相亲。
而那些短视频里的 “人均年薪百万”“海岛婚礼”内容,扭曲了双方的婚恋认知,形成了期待很高,包容性很低的局面。
男性在 “怕吃亏”风险规避的情况下选择了退出,当相亲成为 “面试”,当婚姻意味着 “债务”责任压力,退缩就成了理性的选择。
其实无论是在上海五星级酒店递资料相亲的女程序员,还是乡下犹豫不前普普通通的男孩,大家的核心需求其实就没有变过:
找一个相互理解,彼此支撑的伴侣,我们不用背1:68的比例吓到,也不必被短视屏里面的幻想绑架,婚姻不是比拼,而是两个人的 “双向奔赴,”,相亲不该是功利的交易,而是真诚的相遇。
最好的爱情从来不是 “条件匹配”,而是 “我愿意为你迈出一步,你愿意为我放下顾虑”。
相亲市场的 “女儿国现状”不是男性的消失,而是婚恋模式需要升级的信号,当我们都卸下焦虑,降低成本,回归真诚,或许就能发现,那个对的人从未“消失”。
只是在等待一个,不被功利裹挟的相遇的机会,毕竟,爱情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联结,而不是冰冷的数据,与标签。
感恩您的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