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最近中日之间的针尖对麦芒如此强硬,那我们就来推演一下,假如中日真的爆发冲突,将会发生什么,以及关键的胜负手在哪方面。
我观察了一下,其实很多人认知都容易有一个误区,就是用旧时代的思维判断现代世界。比如把现代战争依然理解为人力互怼、人命互怼,哪边人死的少就算赢了。
还有一种误区,就是“纯武器论”,只看器物先进程度,好像拥有了最先进的武器,或者武器数量足够多,就一定能打赢战争。
尤其后者这种思维,是主流。
但它们都是非常片面的,而且并没有真正理解现代战争的内涵和性质。
冷战以来,战争越来越不像是一种正面的高烈度冲突,它更像是“战略对峙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战争主要作为大国之间战略再平衡的一种手段,而非直接通过军事冲突来解决问题。
一战、二战都是大国之间的正面高烈度对攻,谁赢了谁就是王者。
但二战结束后,“全球共识”的存在感达到了空前高度,核武库的存在更是底线威慑,人类的文明也确实还是进步了(相比以前),还有全球化下的自由经济,这些因素都导致战争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时候,战争作为“谈判桌上筹码”的功能更强了,“直接占有对方土地进行统治”的目的则严重弱化。
俄乌战争就是如此。尽管俄罗斯的目的是占有更多的乌克兰土地,但背后的战略对峙、战略平衡才是战争的最核心因素。北约与俄罗斯及其背后阵营之间的战略再平衡,依靠乌克兰战场的局势来体现。
尽管俄乌战争看起来像是一场占有土地为目的的传统战争,但它在骨子里已经彻底蜕变了,背后两大阵营的默默角力才是关键。
所以也可以这么简单总结:21世纪的战争,只有代理人战争或者“战术型战争”,而没有大国的正面冲突。
那么我们回到中日战争的推演,还会如此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不管是可能的台海战争,还是中日战争,它们的本质都是中美战略冲突。
尽管看起来日本有其自身“再崛起”的战略诉求,但本质上,日本与二战前那个日本已经完全不同,它是美国最坚实的盟友,是美国“亚太平衡战略”的远东基地,这才是现在的日本立国之根基。
二战前的日本,追求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它的目的是通过侵略战争的方式统一东亚,以求东亚能作为一个集团来对抗欧美,立足于世界。
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日本,是作为全球之一极存在的,它就是“东亚之极”——尽管这个战略目的因为战败而最后没能维持住。
但现在的日本,是美国在东亚的“巨型航母”,是美国的前沿军事基地,是第一岛链的“战略本土”,它只是作为局部的军事功能性而存在。
所以第一个结论来了:假如中日战争爆发,本质上依然是“中美战略再平衡”底色之上的局部战争。
如果加上台海,那台海将成为这场战争的焦点。
站在中国的角度,台海属于内政;但在美国和日本看来,它们绝不这么认为。所以客观来讲,这场可能的战争就是美国带领的西方集团与中国及其盟友之间的“战略再平衡之战”。
一旦开打,比拼的是背后两大阵营的经济支撑能力、军工生产能力、资源消耗能力。
作为一场主要发生在海上的战争,就更加考验海空一体作战、电子信息战能力,相比俄乌战争那种回归一战的“堑壕战”,会更加体现现代战争的特征。
但因为正面对抗和陆地推进不是主要方式,那么出现长达几年的海空封锁对峙和持续不断的摩擦冲突,是很有可能的战争形态。
这是一种现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型战争模式,跟古代类比的话,类似于16到18世纪西班牙与英国之间为了夺取海洋控制权的战争。
所以,取胜的关键不是武器高低,而是“烧钱”能力和背后的经济维持能力。
现代战争有一个特征,就是“烧钱”的级别远超以前的战争。一枚导弹的资金消耗就可能高达数千万人民币,这样的导弹连发,绝对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刚才说,这场战争最有可能的形态是长时间的海上对峙与连续不断碎片化的冲突,这种模式背后的经济消耗就更是天文数字了。
“航母一动,黄金万两”。谁能扛得住,取决于背后的经济模式长期性与活力。俄罗斯现在靠大量卖便宜石油维持战争,但经济依然难以为继——因为这个经济模式太死板了。
“战时经济如何维持”,这个话题的讨论相比武器水平高低来说,重要很多倍。
那么日本究竟为什么如此在意台海?其实高市早苗的言行并非个人看法,而是从安倍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因为,日本无法承受台海航线被切断的代价。日本是一个高度依赖进出口的国家,无论粮食还是石油,都必须保证台海附近的航线不能切断。
日本能源高度依赖海运,其中石油依赖进口97%,天然气依赖进口94%,煤炭依赖进口99%。而这些能源的进口路线,超过60%–80% 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台湾以东海域、宫古海峡这些台海敏感区域。
一旦这些航线被切断,对日本经济来说是非常非常巨大的打击。到了战时,日本经济必须“另寻它路”。
它可以考虑绕行航线:霍尔木兹→ 绕马六甲以南→ 绕菲律宾海→ 日本。但如此巨大的航线重组,代价也会巨大。一桶石油成本可能增加30%–40%,这对日本这样的能源高度依赖国是经济重击。
而且这个替代航线本身也不安全。
所以一旦开战,日本将会高度依赖美国的经济支援,建立横跨太平洋的“战略补给线”。当然,美国要维持在远东的战争本身也需要这样的补给线。
美国的优势在于它已经在东亚建立了自己的“战略陆基”,从菲律宾到日本,“第一岛链”背后是美国持续半个世纪的苦心经营,是一个经过几十年精心构筑的战略前沿生态系统。
一旦开战,美军航母不会靠近台海,而是在台海以东海域“远观”进行战略支持。真正起作用的,是基于KH系列侦察卫星、E-3 预警机等设备的电子信息支持,是横须贺、嘉手纳、三泽,乃至冲绳的美军基地支持。
当然,还有南边的关岛和菲律宾。在中国古代战法中,这叫“犄角之势”。
这种海空战略对峙形成之后,还是回归到我前面说的——烧钱。
对中国来说,最重大的一个挑战是战时经济模式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要想有效支撑战争也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
因为中国现在是一个出口外向型经济体,尤其是房地产下行之后,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造血机”。
前面说日本怕被切断台海航线,到了战时封锁状态,中国的商品出口将如何保障也会面临挑战。
另外,中国也并非一个资源出口型的国家,石油和粮食也高度依赖进口。石油不用说了,粮食方面,尽管主粮自给率很高,但油料对外高度依赖。
到了战时,如何实现经济的继续发展和资源安全,是一个空前艰难而复杂的问题。
机电产品、新能源车、纺织品,这些“出口大户”到了战时卖给谁、能卖掉多少,将决定背后的经济支撑能力。
所以中日假如开战,或者中日因台海而冲突,背后终极考验的不是武器,而是两边的战略维持能力。
战争本质上打的是经济,谁的经济能撑更久,谁才能谈得上取得最后的胜利。
中日战争的本质是中美角力,所以其底层逻辑,还是参考西班牙与英国的争霸——本质上是16—18世纪欧洲海权格局的重塑。最后,西班牙从旧式的领土帝国滑落,英国则凭借海权、金融与工业化前的制度优势,最终成为新的全球霸主。
不过我最后还是想说,作为普通人,还是不要期待战争、渴望战争。
现代战争武器,看似漂亮,但本质上都是非常残酷的杀人机器。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不是理想和热血,只会意味着房子可能会被炸毁、吃不上合口的饭菜、冬天很难取暖,甚至见证地狱般的场景。
希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