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西汉名将李广在史上赫赫有名,他在长达47年的军旅生涯中,参与了大大小小七十多次抗击匈奴与平叛战争,因其智勇双全和作战勇猛,便有了箭术过硬的"飞将军"名号。
然,这位家学渊源出身陇西的一代名将,却终身未能受封万户侯,反而在最后一次漠北之战的班师途中自裁殉国,落了个极为悲壮的英雄末路。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此而言: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汉文帝亦曾点评李广的弓马骑射和胆识勇武,说他年轻时要是在汉高祖刘邦开创霸业时期,封侯是分分钟的事,只可惜他没有赶上好时机。
那,"李广难封"果真是他生不逢时,运气很背?以致历经三朝还是无缘功勋爵位,最终成了羞愤交加的倒霉蛋?
其实不竟然。
要说李广的作战本领,的确毋庸置疑,是可以封侯的。他之所以未能实现这一武将的最高殊荣,不仅仅是时运不济,也与他的倔强个性、起伏经历和汉朝的军功爵制度及此一时彼一时的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出身骑射世家的李广,年轻时就以精骑善射闻名陇右,但这一时期已是文治为主的汉文帝时期。
那时,需要安宁环境的西汉主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对匈奴更多的是"和亲"定边。
李广也就少了用武之地。
尽管如此,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的李广还是有幸参加了公元前166年西汉帝国讨伐匈奴老上单于统率14万骑兵侵犯萧关的战争。
凭着当时过硬的战功,李广也得任骑常侍这一郎官的职务。
只是后来汉匈讲和,得到汉文帝认可的李广也就以护卫的身份经常他随出游打猎射杀猛兽,尽管汉文帝对他青睐有加,但汉朝"无大功不得封侯"的军功爵制度有明确规定,无法逾制封侯,李广只能望洋兴叹。
不得已,正青春的李广便在汉文帝的禁军体制中混了个起点不低的高级保镖。
到了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的儿子刘启继位称汉景帝,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同姓诸侯王谋反,发动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骁勇善战的李广那时还不到30岁,也迎来宝贵的封侯机会,得以骑郎将的身份升任骠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灌婴统军平叛。
这一次,李广阵上夺旗,赢得攻破昌邑城的巨大战功,本可以得到封侯的奖赏。
哪知?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对他特别欣赏,私自授予了梁国将军大印。
意气风发的李广本该婉拒,却接受了这一犯忌讳的赏赐,汉景帝尽管没有直接批评李广政治站队意识差,但对他从此就有了微词,哪还愿意封他为侯?
考虑到李广作战勇猛,就委派他到边境就任太守防范匈奴的入侵。
李广这一戍边,便是16年,一直在上谷、陇西、北地、雁门、云中等边就职郡守,沿长城北境一线守了个遍。
匈奴人一看是大名鼎鼎的李广镇守边关,敬畏之下哪敢轻易造次?也就按兵不动,汉匈之间来了个暂时的和平。
拥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自然无法立下军功,也就赢得名将的声望罢了。
到了汉武帝一朝,迎来开疆拓土主动进攻匈奴的新时代,"飞将军"李广也有了再次作战实现封侯的契机。
无奈这时的李广已过不惑,他的老战法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加之汉武帝对老将不是特别喜欢,更看重卫青、霍去病这些年轻又有背景的优秀将领。
不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还是给了死缠烂打的李广参战机会。
一则李广虽老,但军事能力在。二则李广也一直渴望实现封侯,不给尝试机会,显得他汉武帝不是雄主,任人唯亲,对人才不够尊重。
于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34年,将就任陇西太守的李广调回京城升任卫尉,令他与中尉程不识分别统军屯戍云中和雁门待命。
然,不拘小节的李广偏重谋略,对士卒的散漫随性管理上不够谨慎,也就落了个治军不严的臭名,让汉武帝大为不满,便让他随程不识屯军雁门。
这显然是敲打李广没有通过考验,得反省整改。
只可惜作战勇猛的李广没有当回事,时运也确实背,也就错实了后面仅有的几次宝贵机会。
在公元前133年参与的马邑之战中,李广以骁骑将军的身份随名将韩安国出征,但因合围计划意外泄密,狡猾的匈奴单于果断提前撤军,以致汉武帝安排的几十万大军击杀匈奴于马邑的伏击战泡汤。
李广只得干瞪眼,再次失去凭军功封侯的绝好机会。
不久,在汉武帝宣布主动征讨匈奴的命令下,年过半百的李广通过死缠烂打,得到汉武帝破例恩赐的机会,令他出任骁骑将军,自代一万骑兵与其他三位指挥官分别深入大漠抗击望风而逃的匈奴大军。
这次机会,是李广第一次外线出击,却意外遭遇匈奴大部队的合围而被击败,所带部队被全歼,自己也成了俘虏,幸好机智过人的李广以诈死抢马得以只身逃回,本该问罪,因自愿上交罚款相抵,由此被贬平民。
后来,随着对匈奴作战的战事铺开,惜才的汉武帝又启用接任右北平郡太守年近60岁的李广任郎中令,与张骞一道,从右北平出击匈奴,配合霍去病大军的西路出击。
也可惜了这次宝贵机会,尽管李广包围了匈奴左贤王部,由于张骞统率的一万大军中途失散贻误军机没有赶上,导致只有四千骑兵的李广,尽管与儿子李敢死战了一夜,兵力悬殊之下反被合围导致全军覆没。
所幸,李广的战损与杀敌相当,也就免责未受处罚。
李广最后一次拼了老命争取的作战机会,即参与公元前119年史上有名的漠北之战。
主帅卫青统率大军擒杀伊稚斜单于,在李广执意请求下,便委他就任先锋前将军单独指挥作战。
遗憾的是,不善于俘获向导的李广因穿越茫茫沙漠时,因冒进而迷路,未能与右路军赵食其部一起出发,没有实现会合主帅大军的目标。
幸遇张骞才平安返回。
无功而返的李广羞愤交加之下,选择了拔刀自刎。
失去最后一次封侯机会的李广,就这样黯然地悲情落幕,时年六十多岁。
纵观"李广难封"的一生多舛,也就不难理解他何以难封万户侯的内因外情了。
有时运不济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终究在阴差阳错之下未能获取大功,仅有的一次又被他踩在了脚下。
最终,"无大功不能封侯"这一铁定的军功爵制度使名传天下的李广出列,哪还能实现夙愿?
更有,李广意气用事的性格,如杀霸陵尉谢私仇,杀反叛投降的五百羌人,在接连失败后心灰意冷自杀殉国等等,这些不可理喻的错误,让他在终生未能封侯的理想愿望中难以自证,只留下一声叹息。
客观而言,并非浪得虚名的"飞将军"李广,既有可以封侯的赫赫战功,也有无缘封侯的诸多失利失败事实。"李广难封"也就在意料之中,亦属情理之内。
李广还算幸运的是,他遇上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君王,包括卫青等大将军,都很客观公正,善待他的优缺点,还依照制度理解包容,体现了宽大处理,才有了李广战神符号的千古传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有这些美名足够了,完全可以抵消那些所谓的千年遗憾。
至于不能封侯,其实并不重要了!
是为记,乙巳年十一月十三日于象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