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个项橐到底是谁?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乘坐马车行驶在驿道上,忽然发现路中间有一群小孩在玩耍,其中一个小孩安然坐在用石头垒成的“城池”中,毫不避让。孔子的弟子子路大声呵斥,项橐却理直气壮地回答:“城池在此,车马怎么能通过?”。
孔子下车询问,项橐反问:“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城避车呀?”孔子一时语塞,觉得这孩子确实不凡,便令车马绕“城”而过。
孔子一行人走出不远,决定原路返回,在附近住下。孔子对项橐产生了浓厚兴趣,专门找到他交谈。项橐得知眼前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便提出要请教几个问题。
项橐首先问:“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眉毛?”孔子摇头表示不知。项橐得意地回答:“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又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尝试回答:“江河湖海,是水就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哪里有花呢?”项橐摇摇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随后项橐继续发问:“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没有牛犊?什么马没有马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再次摇头。项橐答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面对项橐连珠炮似的提问,孔子不由得感叹 “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项橐“三难仲尼”的故事。
这种故事现在给我看来更像是脑筋急转弯,实在是显示不出这个娃有多聪明,我甚至认为这些段子的真实性,但是看到后面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点,项橐居然还被誉为“鬼圣”,这是为何?
首先就是关于项橐的早逝,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项橐因名声太大,各国诸侯都想招揽他。为躲避征召,他逃到山中,但仍被吴国和齐国的武士发现。在双方的争夺中,项橐被吴国武士刺死,年仅十岁。
另一种传说则更加神秘。项橐死后,他的母亲悲痛欲绝,整天不吃不喝。一天夜里,项橐给母亲托梦,告诉她只要将他的尸体捡在一起,用大缸扣起来,四十九天内不掀开,他就能复活。
项母按照梦中指示办理,但思儿心切,在第四十八天误以为已满四十九天,提前掀开了缸。她发现项橐的身体已经复原,但还半跪在缸中未能站起。项橐长叹一声:“娘呀,我难未尽,你掀早啦,从此以后,我命休矣,再无复生之机了。”说完便倒地,永远离开了人世。
由于项橐的早慧与早夭,后世将他尊为“小儿神”。在道教信仰中,项橐被视为儿童保护神。明代《广博物志》记载:“项橐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
清王相《三字经训诂》注云:“项橐,鲁之圣童也,七岁而为孔子师。”
刘师培曰:“汉儒以项橐释达巷党人者,则以大项即达巷转音。……盖橐为其名(字或作证),达巷则以地为氏,言有转歧,则为大项(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第三左位有大项,注云名。是大项为氏,六朝学者均知之)。”
《抱朴子内篇》写:“势可以总摄罗酆,威可以叱吒梁成”,王明注:“梁成何人,殊不可考。此言得道术高如梁成之鬼,亦可以威力叱咤之也。”
《真诰》卷15“阐幽微第一”说“项梁城作《酆宫诵》”,陶弘景注:“《苏韶传》云,鬼之圣者有项梁义,贤者有美季子。但不知项是何世人也,或恐是项羽之叔项梁,而不应圣于季子也。”
陶弘景的这条注释,取自王隐《晋书·苏韶传》:“节问所疑,韶曰:'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凡有八人。鬼之圣者,今项梁成",贤者吴季子。”
这里“吴季”即吴季子,即季札;项良成即项梁成(城),即《真诰》卷15所指《要宫诵》之作者。
六朝道书《元始上真众仙记》保存着一段实属汉代旧宗教信仰的文本:
孔丘为大极上真公,治九嶷山。颜回受书,初为明泉侍郎,后为三天司真。七十二人,受名玄洲。门徒三千,不经北酆之门。项仪山为蓬莱司马。周公旦为北帝师,治劲革山。
现在看来,最迟到东晋,这个被称“项梁成”“梁成”“项梁城”“项梁义”或“项仪山”者,是已被广为接受的鬼中之圣,但后世已不知其所指何人。据以上诸文献综合分析,这些名称所指,应为项橐。
当南朝梁陶弘景整理道门文献、编定神仙谱系而作《真灵位业图》之际,项橐在道教中的地位,经过漫长的沉寂,终于在文献中再度浮现出来:“大项(名话)”,列第三层左位之末。根据项的这种神格地位,反过来思考此前汉画中常见的“孔子见老子”图中的项橐形象和榜题,可以逻辑地推断,项橐在《真灵位业图》中的这种地位,乃是源于汉代以来道门的仙谱传承。
根据以上资料,可整理出以下逻辑,据之不难看出可堪其位者:项姓:晋以前传说人物;死后为鬼中之圣;与季札相与为鬼中之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