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当年想要攻打日本,刘伯温为何拼死不让?难道是日本细作?
创始人
2025-11-17 16:21:07

要说哪个国家对中国伤害最大,很多人会说是日本,确实,很多人认为日本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明朝建立后的朱元璋,曾两次想要彻底消灭日本,但都被刘伯温坚决反对。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被历史称为明太祖。大明建立初期,国家经历了长期战乱,百姓和国家都急需休养生息。为了维护国内的稳定并防范外部的威胁,朱元璋决心与周边邻国建立友好关系。他派遣使臣到各个邻国递交国书,期望与这些国家建立和平的外交关系。大部分邻国都表示欢迎,愿意与大明进行友好往来。然而,日本的态度却非常冷淡,完全忽视了朱元璋的和平建议。

当时的日本正经历南北朝时期,国内分裂成了两个对立的势力。大明的使者前去交涉,却遭遇了日本南朝君主的冷遇,甚至有使者被杀害,另外两名使者被扣押了三个月。与此同时,倭寇的骚扰依然没有停止,沿海地区的百姓饱受其害。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十分愤怒,准备出兵征讨日本。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朝廷重臣刘伯温却两次劝阻朱元璋,坚决反对出兵。

刘伯温认为,对日本发动军事行动不仅会消耗大明的国力,还可能让刚刚平定下来的国家再次陷入混乱。在刘伯温的劝说下,朱元璋最终放弃了对日本出兵的计划。这个决定不仅保住了大明的安定,也为国家的内政建设提供了时间,使得国家能够专心致志地恢复与振兴。

那么,刘伯温为何坚决反对朱元璋出兵日本呢?首先,尽管大明已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繁荣,但元朝的残余势力依旧存在,特别是元顺帝控制的内蒙古地区。此时,如果大明对日本发动军事行动,可能会给元朝提供恢复的机会。而且,大明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不稳定,朝鲜的立场更是让人担忧,它犹豫不决,难以预测其下一步动作。

其次,大明刚刚摆脱了元朝的统治,百姓急需安定的生活,而不是再一次陷入战争。刘伯温深知,如果朱元璋决定出兵,人民对新朝的信任可能会丧失,国家的根基会受到威胁。

此外,刘伯温还从实际利益角度分析了对日军事行动的后果。他认为,即使大明成功征服了日本,治理一个异国的岛国将需要大量的资源。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政局动荡期,刘伯温建议,先观察日本内部的矛盾,等到合适的时机再采取行动。

最重要的是,刘伯温提醒朱元璋要有长远眼光,不能为了一个小岛而冒险。刘伯温还提到,忽必烈在对日本的战争中遭遇过两次失败,这些失败为明朝提供了宝贵的教训,朱元璋应该从这些教训中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最终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决定暂时放下对日本的战争计划,集中精力处理内政和国家建设。这一决策更加稳固了大明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根基。

在中原历史上,蒙古族凭借强大的武力推翻了宋朝的统治,建立了大元王朝。在忽必烈的统治下,大元王朝在周边建立了多个附属国,其中就包括高丽。蒙古族历来以强悍的战斗力闻名,他们一直在扩张领土,这也让忽必烈无法容忍日本这样一个小国在他势力范围内独立自主。

在与日本的首次接触中,忽必烈派遣使臣前往,但日本并未回应,这令忽必烈极为羞愧。于是他决定出兵征讨日本,这场战役被称为“文勇之役”。然而,由于蒙古军不擅长水上作战,加上补给和后勤不足,远征最终失败了。

尽管第一次出征失败,忽必烈并未放弃。他再次派使者与日本进行和谈,但日本幕府拒绝了和谈请求,甚至杀害了使者。这为忽必烈提供了再次出兵的借口,于是他发动了规模更大的“红安之役”。然而,这场战役也以失败告终。

刘伯温深知大元两次对日本的失败,他清楚这种战事的难度和风险。因此,他以大元的失败为例,劝阻朱元璋不要重蹈覆辙。历史证明,刘伯温的建议是非常明智的,他成功避免了大明陷入可能的失败战役。

那么,大家认为刘伯温的两次劝阻是否正确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多情剑客无情剑》是古龙最经典的作品,也是一锅粥最喜欢读的小说之一,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你一定会有收...
左宗棠的性格为何如此嚣张:有时... 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请进入敝号页面点亮“星标”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载左宗棠(谥...
今日头条“星空互娱跑胡子真的有... 您好:星空互娱跑胡子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星空互娱跑胡子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
分享实测教程“同城字牌有挂吗”... 您好:同城字牌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同城字牌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
今日头条“好玩贰柒拾有没有辅助... 您好:好玩贰柒拾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好玩贰柒拾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