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12日消息(记者 刘浩)巨型LED长卷上历史名人缓缓“走”下墙面,量子计算机与京剧演出在同一座城市交相辉映,合肥的创新故事正从实验室延伸到每个角落。
11月合肥,科创动能奔涌,山水美景如画。2025年11月13日至14日,“中部六省媒体合肥行”主题活动将在这里举行,来自央广网六省频道和六省主流媒体的代表将共同探访合肥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生态旅游等领域的丰硕成果。
记者团将走访科大讯飞小镇、本源量子、东超科技、大科学装置、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安徽名人馆、环巢湖岸线“小洱海”、紫云山文创园等一系列标志性地点,体验合肥如何将科创特质与山水人文创新融合。
科大讯飞体验馆 (央广发 科大讯飞供图)
科大讯飞:用人工智能“赋能”场景应用
作为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科大讯飞承建了中国唯一的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科大讯飞坚持“平台+赛道”的发展战略。基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科大讯飞多年来持续赋能教育、医疗、金融、汽车、城市、运营商、工业等行业赛道并取得广泛成效,持续助力民生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讯飞星火X1整体效果对标OpenAI o3等国内外一流大模型最新版本效果,在翻译、推理、文本生成、数学等方面保持领先。
本源量子: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团队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向全球提供算力服务超一年。该量子计算机已吸引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访问超3700万次,成功完成73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
本源量子的工作人员介绍,“本源悟空”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率超过80%,可实现量子计算程序的高效执行。
今年5月,本源量子还推出了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标志着我国量子计算产业已具备可复制、可迭代的工程化生产能力。
工作人员在调试本源悟源量子计算机。(央广网发 本源量子供图)
东超科技:非接触技术实现多领域突破
东超科技的无介质交互技术已在车载、医疗及民生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与突破。
在车载领域,其“空中成像车载精灵”可实现开关车窗、音乐播放等非接触操作,成为智能座舱新标配。公司已与国内超40家主机厂合作,相关产品更在高铁CR450上完成实车路试,未来将全面应用。
医疗领域,公司的非接触式智慧手术室与门诊方案已落地全国近100家医院,并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应用于骨科的手术。在民生方面,“非接触式垃圾分类智能柜”也已成功投用。
历经多年发展,东超科技已从大学生创业团队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核心技术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大科学装置(央广网发 何刚 摄)
大科学装置: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源泉”
合肥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已成为这座“创新之都”的亮眼名片。在合肥庐阳区三十岗乡,大科学装置集群与周边社区正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紧邻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大隐原乡科普基地,对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合肥同步辐射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三个大科学装置原型进行艺术化处理,打造了奇趣装置模型。
这些模型以青少年儿童的角度,设置科学主题实验,趣味探索大科学装置的奥秘。
据介绍,目前合肥市庐阳区已建成10余个科普教育基地,开辟“科技创新科普游”、“深空探测科普游”等多条科创科普游主题线路。
这些线路将高端科研资源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互动的科普体验,让大科学装置不再遥不可及。
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央广网发 何刚 摄)
深空探测实验室: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时空隧道”
位于庐阳区崔岗村的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由庐阳区与深空探测实验室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已成为合肥文旅的新地标。
该展馆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以“太阳系漫游指南”为主题。
展馆采用室内+室外、科学+艺术、动手+动脑等立体联动综合空间模式,打造了“太阳系漫游之旅”、“时空隧道”、“月球科研站”、“深空市集”等站点。
通过VR等智慧手段,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探索宇宙奥秘。
今年4月,众多游客来到这里,观看太阳系壮丽景象,体验月球漫步,解锁深空奥秘。8月,九章科教第一期研学活动也在此拉开序幕,参与者换上银白宇航服,化身“小小宇航员”,踏上星际穿越之旅。
安徽名人馆:科技让历史人物“活”起来
今年8月16日,经过全面升级的安徽名人馆重新对公众开放。此次升级,安徽名人馆在15个展区空间做了全面提升,并新增裸眼3D、XR沉浸式体验厅等项目。
升级后的安徽名人馆互动体验厅以“六艺寻徽”为灵魂,将儒家六艺与安徽地理文脉交织,通过六大主题空间构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在“礼教空间”,竹影映在墙面,体感装置感应到观众动作,立刻推出虚拟先贤对话。
在“射艺空间”,游客可以拉弓瞄准墙面投影的逍遥津古战场,系统会实时显示命中情况和射姿评分。
“每位观众完成体验后,系统都会生成一份‘文化基因图谱’,相当于带走一段属于自己的修习记录。”安徽名人馆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巢湖风光 (央广网发 巢湖市委宣传部供图)
巢湖“小洱海”:生态与文旅的“和谐共生”
巢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一直是合肥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巢湖海岸线的“小洱海”打卡点,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新地标。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湖光山色,体验合肥“大湖名城”的独特魅力。
合肥市通过环巢湖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将自然风光与城市生活完美融合,展现了生态文明与文旅发展的和谐共生。
紫云山文创园(央广网发 包河文投供图)
紫云山文创园:文化科技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
2025年3月正式揭牌的合肥紫云山文创园,正快速崛起为省级文化产业高地。园区采用“分散布局、集群联动”的创新模式,构建“1234”空间格局,聚焦广播影视、数字内容等主导产业。
这里集聚了一批标杆企业:徽博文物修复所自主研发的文物CT扫描设备技术领先,安达创展成为全国科技馆展陈领域的领军者。截至8月,园区文化产业营收达443亿元,同比增长23%;新签约重点项目137个,其中亿元级项目22个。
通过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园区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吸引超50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和超100家低空企业落户,一个千亿级文创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这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合肥的科技创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量子计算到深空探测,从AI智能到生态旅游,合肥正以“科创+产业+文旅”的融合模式,书写着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巢湖之畔,创新潮涌。合肥这座既传承千年文脉、又洋溢现代气息的城市,正以科创特质,绘就着一幅科技创新与山水人文交相辉映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