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届中国新闻奖近日揭晓,点击查看完整名单>>。
即日起,新京报传媒研究将持续解析舆论监督报道、消息、新闻编排、典型报道、副刊等奖项类别,一起来看看获奖作品好在哪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什么。
——编者按
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中国新闻奖历来高度关注的报道类别。
在中国记协网站上公示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可以看到,对于“舆论监督报道”奖项,参评的标准包括 “揭示社会存在问题、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时代进步的新闻作品。应事实准确充分,报道客观全面,富有建设性,切实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本届舆论监督报道获奖作品共计 19篇,涵盖了从国家宏观政策落实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广泛领域。其中一等奖四篇,二等奖五篇,三等奖十篇。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01
议题高度集中
纵观这些获奖作品,其监督视角虽各有侧重,但议题高度集中,主要锚定在以下几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
首先, 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是本届获奖作品关注的焦点。一等奖中的和,分别从物流供应链和新型毒品两个维度,直击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前者揭示了基础性、系统性的安全漏洞,后者则关注青少年群体,展现了毒品治理前端预防的紧迫性。与之呼应,三等奖作品则将目光投向校园,将学生的“小餐桌”上升至食品安全治理的“大命题”。
其次, 生态环境保护与粮食安全构成了另一条重要主线。二等奖作品、以及三等奖作品、等,形成了一组强有力的“生态与环境监督合唱”。这些作品不仅揭露了个别的破坏事件,更深刻触及了在发展与保护、政策与执行之间的深层矛盾,有力守护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
第三, 基层治理与形式主义的题材展现了舆论监督的政治敏锐度。一等奖作品精准捕捉了数字化背景下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深刻剖析了其给基层带来的沉重负担。三等奖作品则从“接待费”这一小切口入手,揭示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执行中出现的走样与变异,两者共同推动了为基层减负、弘扬务实作风的社会共识。
此外,获奖作品还广泛覆盖了 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及公共服务等民生痛点。从打击博物馆黄牛、曝光医疗广告陷阱、揭穿“新能源动力液”传销骗局,到追问燃气表计量、解决“办证难”、“出行堵”、“120收费乱”等问题,这些报道无不俯身倾听民声,切实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02
从调查到治理的闭环
从中国记协给出的推荐理由中,可以发现一些 高频出现的关键词。正是这些关键词,清晰的勾勒出了这些作品的获奖原因。
选题的重大性与建设性导向。 获奖作品绝非为曝光而曝光,其选题精准契合了“党和国家倾力治理”的“重大议题”与“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关切”。无论是食品安全、禁毒工作,还是耕地保护、整治形式主义,都是 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心的领域。这使得舆论监督与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同频共振,奠定了其“建设性监督”的基石。
调查的扎实程度与专业性。“长时间、大范围、艰苦深入的调查”、“近一年时间摸排线索”、“辗转多地”、“蹲点调查”等评语,生动诠释了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职业精神。更重要的是,调查手段极具专业性: 暗访取证、卫星遥感影像对比、专业机构检测报告、专家权威解读等方法的运用,使得报道构建了“完整证据链”和“证据闭环”,让监督内容“事实准确”、“铁证如山”,无可辩驳,极大地彰显了媒体的专业性与公信力。
监督所取得的切实治理效度。几乎每一篇作品的评语都明确指出了其推动问题解决的具体成效,这是其获奖的决定性因素。关键词 “推动解决”、“促成整改”、“出台法规/标准”频繁出现。
例如,直接推动了国家标准的制定;成为中央通报的典型案例;则促成了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违规资金的清退。这标志着优秀的舆论监督已经超越了“现象披露”的初级阶段,实现了 从“揭示一个问题”到“规范一个领域”的升华,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有效一环。
把握时度效的能力。评语中强调作品“把握时度效”,在复杂的舆论场中既“敢于发声”也“善于发声”,做到了“帮忙不添乱”。一些作品如还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通过记录个体命运引发社会共鸣,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03
成为建设性力量
综合来看,第35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获奖作品展现出一个清晰的趋势: 优秀的舆论监督已不再是简单的曝光,而正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
这些获奖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从食品安全到基层减负,从耕地保护到市场秩序,既回应中央关切,又直面民生痛点。以扎实调查为基础,用专业构筑公信力;以推动问题解决为指向,用实效彰显价值。
这样的舆论监督,才能真正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力量,既彰显媒体的责任担当,也体现新闻工作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