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房价能回到 2 千多,我立马买两套!” 刷到苏北小镇房价跌破 2500 元 / 平的新闻,租房的 90 后小周在群里感慨。确实,1998 年全国商品房均价就约 2000 元 / 平,现在不少县城房价跌回这个水平,却没出现抢房潮。
“2 千多的房价看着诱人,实则藏着门道。” 有 12 年房产中介经验的老王直言,现在的 “2 千房价” 和当年的 “2 千房价” 根本不是一回事,买不买得先看清三个真相。
现在 2 千多的房价,基本都藏在偏远乡镇或人口流失的小县城。苏北有个小镇,2021 年房价还卖 4000 元 / 平,现在工抵房只要 2100 元 / 平,比高峰跌了近 50%。但这个镇离地级市远,既不靠大城市,也没支柱产业,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
反观 1998 年的 2000 元房价,是全国商品房均价,北京、上海的核心区也就这个水平。那时刚取消福利分房,城镇化才 30%,人口持续往城市挤,房子有真实需求支撑。现在 2 千多的房子,周边可能连个像样的超市都没有,买了大概率是 “睡城”。
老王见过真实案例:有客户花 23 万在老家小镇买了 100 平的房,结果一年住不了 10 天,想租出去每月只能收 300 元,连物业费都不够。“不是房价回到过去,是你得去过去的地方买房。”
2 千多的房价看着便宜,实则埋着不少雷,最典型的就是这三个坑:
1. 工抵房占大头,产权风险高
现在低价房里,工抵房占了大半。开发商没钱给建筑商结账,就拿房子抵账,建筑商急着变现,只能低价甩卖。但这类房子可能手续不全,有的还被抵押给银行,买了可能办不了房产证,最后钱房两空。
2. 配套 “缩水”,住得不如县城
2 千多的房子,基本没配套可言。苏北那个小镇的低价房,小区对面就是农田,最近的小学在 5 公里外,看病得去县城医院。1998 年的房子虽简陋,但至少在城区,能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医疗资源。
3. 还在跌,抄底变 “站岗”
这些低价房大多还在降价通道。苏北小镇的房价从 4000 元跌到 2100 元后,业内预测还可能再跌 10%-15%。有购房者去年以 2500 元 / 平入手,今年就跌到 2100 元,100 平的房子半年亏了 4 万。
不是所有 2 千多的房子都不能买,但得满足两个硬条件,否则坚决别碰:
1. 自住需求优先,投资想都别想
如果确实要回老家养老,或者孩子要在当地上学,这类房子可以考虑。苏北那个小镇的粉丝,因为以后要回老家生活,又能接受配套短板,中介才建议他入手工抵房。但要是想靠买房升值,趁早放弃 —— 没有人口和产业,房子只会越来越不值钱。
2. 算清 “隐性成本”,别只看单价
买低价房得算两笔账:一是持有成本,物业费、维修费每年少不了;二是变现成本,二手房可能挂半年都卖不出去,最后只能降价甩卖。有业主算过,在小镇买 2 千多的房,持有 5 年再卖出,算上各种成本,实际亏损可能达 15%。
更关键的是机会成本。把 20 多万砸在小镇,万一以后想在大城市买房,首付可能就凑不够了。“20 万在大城市是首付的零头,在小镇是一套房,选哪条路得想明白。”
可以考虑的两类人:
坚决避开的两类人:
大家怀念 2 千多的房价,其实是怀念 “房价和收入匹配” 的年代。1998 年虽然房价 2000 元 / 平,但职工月工资才 500 元,买房同样要攒十几年。现在真正的问题不是房价不够低,而是很多低价房 “不值这个价”。
与其盼着房价跌回 2 千多,不如看清本质:房子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单价,而是位置、配套和需求。在人口流入的城市,哪怕房价 1 万多,也比小镇 2 千多的房子更保值;对没需求的人来说,再便宜的房子也是负担。
毕竟,买房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是为了 “占低价的便宜”。选对需求、避开陷阱,比盯着数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