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住长宁区的朋友向记者诉苦,常去的隔壁小区泳池停止开放,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锻炼习惯,无奈暂时作罢。
朋友所指的小区游泳池,最初仅对业主开放,后来改为向社会开放,附近居民多了一个游泳健身的好去处。再后来,泳池委托一家社会机构经营,朋友为此办了年卡。如今合约期满,经营方选择退出。
游泳池作为健身设施,成为高品质小区的标配,但不少泳池遭遇类似尴尬。小区投建的露天泳池,大部分已经废弃。建在会所的泳池,部分也无法维持。它们的命运,基本都经历了由小区物业经营再到外包经营的改变。最后,无奈告别。
有物业给记者算了笔账:恒温泳池365天开放,对业主收费,一次几十元,对外售卖年卡,一张几千元,但蓄水、消毒、控制水温,加上救生员和清扫人员的人力成本支出,一年运营成本近百万元。因为低密度设计,入住业主有限,物业自己运营的话成本居高不下;选择外包经营,囿于业主与外来消费者不同的体验要求,运营方想了很多办法,营收仍难覆盖成本,挣不到钱,自然干不下去。
据记者了解,极少数品质小区的泳池能维持至今,背后是开发商长期提供支持。曾有物业提议,提高物业费来覆盖泳池的运营成本,但费用调整,须经业委会投票,且提升幅度过大的话,物业与业主之间又会产生矛盾。久而久之,好好的健身场馆,就这么荒废了。
“十四五”期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上海市民比例突破至50.7%,那么,有没有合适的方法,重新激活被废弃的小区泳池,保障广大市民拥抱健康生活?比如有能力的小区从广告、停车等营收中拿出部分,补贴泳池的成本;或者由社会机构打包区域内小区泳池连锁经营,一方面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分层经营提升体验。各方多动动脑筋,相信办法还是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