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赦、贾政、贾珍这三位贾府的男性家长,确实都对儿子施以过严厉的暴力。
这并非偶然的个人性格缺陷,而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父权、教育焦虑与家族衰败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在封建宗法社会里,“父为子纲”是基本准则。父亲对儿子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和惩戒权,打骂是这种权力的直接体现,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教育和管束手段。
1、贾政打宝玉:最典型的“卫道”与“叛逆”之争
表面原因:宝玉“流荡优伶”(与蒋玉菡交往)、“表赠私物”(互赠汗巾)、“淫辱母婢”(金钏儿跳井事件)。
深层原因:贾政对宝玉的绝望和恐惧。宝玉厌恶仕途经济,言行离经叛道,这在贾政看来,不仅是“不肖”,更是会将整个家族拖入深渊的“弑君杀父”般的危险行为。他痛打宝玉,是正统价值观对异端的一次彻底清算,是试图用暴力将“歪苗”扳正的最后一搏。他恐惧的是“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2、贾赦打贾琏:赤裸裸的权力压迫
直接原因:贾琏没能帮他从石呆子手里强夺扇子,后来贾琏稍微顶了一句嘴,就被他“一顿打死”。
深层原因:这展现了贾赦作为腐朽家长的专横与无能。他打儿子,不是因为儿子“不走正道”,而是因为儿子没能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挑战了自己的权威。这是一种纯粹的上对下的权力碾压,毫无教育意义,只有发泄和威慑。
书中虽未直接描写贾珍打贾蓉的场面,但从清虚观打醮一回,贾珍因找不到贾蓉而当众呵斥,并让小厮啐他脸的细节可见,贾珍对儿子的管教是粗暴且不留情面的。这种管教更多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族长的体面和权威,而非真正的教育。
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是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父亲对儿子的打骂,常常被包装成一种 “恨铁不成钢”的关爱和一种对家族未来的“负责”。
贾政是这种观念最真诚的信奉者。他真心认为,只有通过科举仕途,个人和家族才有出路。他打宝玉,是因为他“爱”这个儿子,害怕他“堕落”,从而葬送家族前程。他的暴力背后,有一种可悲的“正义感”和焦虑。
贾赦和贾珍则将这种“责任感”扭曲了。他们自己就是道德败坏的典型(贾赦好色,贾珍乱伦),但他们依然会用这套标准来要求儿子,因为这关乎家族的体面和延续。他们自己可以胡作非为,但儿子必须维护门风,这是一种极其虚伪的双重标准。
贾府此时已处于“大厦将倾”的末世。这些掌权的男性家长们,或许才能平庸,或许品德有亏,但他们都能隐隐感觉到家族正在走下坡路。
对继承人无能的恐惧:他们都看到了自己儿子的不堪大任——贾琏好色无能,贾宝玉离经叛道,贾蓉猥琐怯懦。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现实,加深了他们的焦虑。暴力,成了他们对抗这种无力感和恐惧的最后手段。他们无法扭转时代的洪流,只能通过痛打“不肖子”来发泄对命运的不满和恐慌。
总的来说,贾赦、贾政、贾珍都喜欢打儿子,是封建父权制度在个人行为上的集中体现。它混合了:
制度的必然(父权至上);
教育的畸形(棍棒教育);
时代的焦虑(家族没落);
个人的无能(除了暴力,别无他法)。
曹雪芹通过描写这些“父亲打儿子”的场景,深刻揭示了封建贵族家庭内部的矛盾、虚伪和必然崩溃的命运。这些父亲的暴力,打向的是儿子,反抗的却是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挽回的时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