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702字 | 阅读需6分钟
1942年,天津的一间寓所内,一位91岁的老人与世长辞。这位出身贫寒船工家庭,后以商界巨贾身份扬名的传奇人物,于动荡乱世完成了人生的谢幕。
他就是被称为“赶大营”第一人的安文忠。
安文忠的传奇经历,开始于十九世纪后半叶的边疆危机。年少的他参与并见证了这段历史,将个人前程与家国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安文忠像。(图片来源:纪录片《赶大营》)
(一)雄心壮志,却丢掉了第一桶金
晚清时期,朝廷内忧外患、战事频仍。
1868年,左宗棠攻打西捻军告捷,直隶一带的大批战用物资运回陕西一事提上日程,故公开征调大船、招募船工。虽然酬劳甚是可观,但鉴于战事初定,很多当地人顾虑重重,不愿意冒险远行,前来应募的人寥寥无几。
此时,以拉纤为生的安文忠听到消息后,有感于自己眼下的穷困之状,于是,奔着丰厚的酬劳欣然应募。
▲左宗棠军队招募船工的公告。(图片来源:纪录片《赶大营》)
物资成功运抵西安后,安文忠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发现左宗棠军营生活物资严重匮乏。他知道士兵手中都有钱财,只是用兵之地山高路险,物资奇缺,有钱却无处买东西是常态。因而,安文忠萌生了随营贩售生活必需品的念头。
按照当地的习俗,他置办了一副肩挑小篓,装满就地采购的各类日用杂货,紧随军队大营,边赶路边沿途销售和采买。
短短几年,安文忠就攒下了三百两银子。他带着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风风光光回到了家乡杨柳青,受到乡邻们交口称赞。
▲安文忠做买卖用的秤。(图片来源:澎湃网)
但没多久,安文忠在与人合伙贩粮时遭遇海上风浪,赔光了所有本钱。万般无奈之下,他再次肩挑小篓,跟着征讨阿古柏的左宗棠大军进入新疆,从而正式拉开了天津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序幕。
(二)烽烟西域,催生商贸远征
1875年,已过耳顺之年的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踏上了收复新疆的豪迈征程。
然而,由于后勤补给的滞缓,十余万兵马日用杂货严重匮乏的问题,在西进途中清晰地暴露出来,甚至影响到整体的行军计划和作战发挥。
面对紧急情况,西征大军前敌总指挥刘锦棠向左宗棠提议招募商贩随军贩售。左宗棠闻言,立即允准。这为“赶大营”的出现创造了独特的历史契机。
▲赶大营塑像。(图片来源: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顾名思义,“赶大营”即为追赶不断前进的左宗棠西征大军,随着军营经商。作为“赶大营”队伍中的关键一员,安文忠就此开始了销路更广、种类更多的随营贩售之旅。
除粮食外,凡前线将士们生活所需,不论是治疗头疼脑热、跌打损伤的膏药,还是日常衣物、洗漱用品等,甚至是稀缺的烟酒果瓜等零嘴小食,安文忠都会竭尽所能、想方设法地寻求补给。
路途之上的坎坷与危机,都难不倒安文忠。他把历经千辛万苦换来的有限物资,带回到酒泉军营附近的买卖街,那里有等候多时的将士们。
正是这样朴素的心愿和认真的承诺,支撑着安文忠在一次次离去、归来的循环往复中穿梭不止,他的肩胛也在反复的搓磨与结痂中凝结成坚固的硬茧。
日复一日,越来越多的杨柳青商人加入到“赶大营”的行列中来。这支以安文忠为首、由杨柳青货郎担组成的跋涉于天山南北的特殊商队,构成了“赶大营”的重要力量。
▲将士们与“大营客”的往来日常。(图片来源:天津日报)
在军民日益密切的交易来往中,安文忠最常遇见的,或许也是他最乐于见到的,是这样温情的一幕:当夜幕降临,将士们就着昏黄的马灯,或敷药裹伤,或缝补衣袍,或嚼着干粮闲话家常,或对月独酌以慰乡愁……种种这般景象,于凛凛肃杀的军营中搁浅了时光,也抚慰着保疆卫国的将士们的心田,更深深触动着随军前行的安文忠。
(三)跨域协作,缔造边疆传奇
不断西进的征途中,“大营客”们肩挑沉重货篓,推着吱呀作响的小车,驱策骡马大车和浩荡驼队,迎着滚滚狼烟“赶大营”……他们紧密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先后亲历了大小战役数百次。
▲“大营客”随军经商的场景再现。(图片来源:纪录片《赶大营》)
在全力保障行军所需物资时,不少“大营客”或因战火无情,或因条件恶劣而客死异乡,许多坚韧、鲜活的生命就此永远留在了广袤的边陲大地。
清军收复新疆时,随军的杨柳青商贩已遍布新疆各大中城镇,形成了号称“三千货郎满天山”的规模。清廷为表彰“大营客”在西北之役中的重大贡献与无畏壮举,特许安文忠等在乌鲁木齐大十字街以东夯土为屋,定居为坐商。
▲“大十字街”老照片。(图片来源:西青档案)
这一由行商转变为坐贾的举措,直接推动了繁华集市在当地的出现与形成。之后,安文忠以“文丰泰”的名号设立了门店。他在继续向官兵输送生活补给的同时,也开始向新疆各族民众出售各色物品。
▲安文忠在新疆伊犁建造的“文丰泰”商号总店,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图片来源:西青档案)
当地民众频繁光顾各式门店,对来自内地的日常用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据说,安文忠在知悉这一情况后,便打定主意要将天津的铜器、药材、丝绸等物料运往新疆,与当地的民众进行交易,然后再把换来的和田玉石、伊犁毛皮、吐鲁番葡萄干等新疆特产销往内地。
“大营客”与游牧民族的交易多依时节定期举行,并根据游牧民族以物易物的偏好习惯,灵活调整贸易方式,通常是用茶、面粉、布匹、杂货、器皿,以换取牲畜、细毛皮、马革、熟皮等。基于互惠互利、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努力促成了各类商贸活动的实现、达成。
▲奇台水磨河雕塑:大营客与维吾尔族人做生意。(图片来源:西青档案)
在安文忠等“大营客”的积极带动下,五花八门的京货店等各大商铺继之而起,拓展了津帮新老“八大家”的商业格局,构建起遍布全疆的经贸网络。
内地的各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思想理念也随着“大营客”的脚步传入了新疆,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为清末的西北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石。
▲杨柳青木版年画《风景》(局部)。(图片来源:纪录片《赶大营》)
从随军商贩到丝路巨贾,安文忠在天山南北书写了自己的商业传奇。但比财富积累更珍贵的是,“大营客”源源不断地奔赴新疆,并在那里安家立业,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为边疆的发展、建设和巩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些被历史铭记的“大营客”,在纾解远征物资匮乏的同时,有力推动了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等各民族物产和文化的往来融合,在边疆开发史上书写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百年佳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