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有10个儿子,又十分憎恨曹叡,可是为何最后还是传位给了曹叡
创始人
2025-11-10 19:01:27

文|星海

编辑|星海

《——【·前言·】——》

魏文帝曹丕临终那年,床前站着的,不是宠臣,不是后妃,是那个被他冷落多年、几乎从未公开认可的儿子——曹叡

宫中众人都知道,曹丕对这个儿子一向冷淡,甚少召见。可病榻之上,他将手中象征皇权的玉玺,交给了这个他曾一度厌恶的人

那个被故意忽视的人

220年冬,曹操刚死不久,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自立为帝。年号黄初,从洛阳起家,王朝翻篇。外界看热闹,朝臣心里却都明白,这是一个还没稳住根基的新朝

他确实掌控了权力,兵权、律法、封爵一手抓。但皇位怎么传?没人知道。曹丕也不说。

他有儿子,十个。看起来子嗣旺盛,家族兴盛。但细看——大部分年幼不谙事,几个成年的也没被重用。长子曹叡是甄氏所生,早年被封平原王,名义上有地有权,实际上被圈在地方。

次子以下情况更杂。曹协曹贡早夭;曹俨曹鉴各有封号,但政务经验全无。最具争议的是曹霖,母亲是郭皇后,皇后之子,理论上位分不低。可偏偏这个人出名的不是文才、不是军功,是脾气。

动辄打人,动辄杀仆。一次在府中将亲随杖毙,引来廷尉质问,曹丕压了下来,但内心明显不悦。再后来,曹霖在朝中几乎无人言及,等于变相“冷藏”。

十个孩子,看着多,能挑的,少之又少

偏偏这时,曹丕不表态。不册太子、不提继承、不安排接班。连宫中都感到紧张。黄初四年后,宫中议论越来越多。谁都知道,立储越晚,变数越大。可曹丕依旧沉默。

史书中没有解释他为何不早立太子。但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对权力争斗的恐惧根深蒂固。年轻时,他就和弟弟曹植争储争得刀光剑影。父亲曹操一度偏爱曹植,甚至想让他继承相位。曹丕花了十几年,才在朝中培植人脉,赢得支持,扳倒弟弟。

那场兄弟之争给他留下阴影,也让他对储位传承格外慎重。他怕争,他怕乱,他怕一旦定下,朝中风向改变。

但不立,反而更乱。

朝中大臣陈群司马懿华歆等人,都曾私下讨论过继承人问题。大家口风紧,但心里都明白:如果明日皇帝突然驾崩,谁来撑这个摊子?

没人知道答案。

而那边,曹叡继续在地方沉默。无诏进京,无职进朝,连节日朝会都鲜见出席。一个太子候选人被如此冷处理,在曹魏政坛史上极为罕见

母亲甄氏死得早,原因复杂。史书仅记“赐死”,具体过程未述。坊间流传是宫闱纷争,但无确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曹丕从未公开悼念甄氏,也未追封其后位。

曹叡,是甄氏唯一活下来的痕迹。这层关系,给他的政治身份蒙上了阴影,也成为他始终无法贴近中枢的根源。

最后关头的抉择

226年春,曹丕南巡途中突然染病,急返许昌病情恶化之快超出所有人预料。御医束手,药石无效。天子卧床不起,政事停摆,宫中气氛骤冷。

这时,所有人都看向皇子。

十子之中,大多数还在读书识字。年长者仅两人:曹霖和曹叡。前者素行不良,官吏避而远之;后者虽无显赫政绩,但名声尚可,地方治理也无大过。最关键的,是年龄。

曹叡二十二岁。按照魏律,成年已久,理应入朝。但此前从未任要职,也从未参与决策。几乎是个空白人选,却又是唯一能扶得起来的“成年人”

五月,病榻上的曹丕终于开口。下诏:立曹叡为太子。

没有仪式,没有前奏,没有试探,一纸诏书,定下国运。紧接着,发布辅政名单——陈群、司马懿、曹真夏侯尚为托孤大臣。曹叡即位由他们协助,政令照旧,不许动摇军政架构。

整个过程迅速如闪电。没有拖延,没有质疑,也没有任何宫中阻力。

可就在数日前,曹叡仍然只是个平原王。

人们震惊,但没有反对。因为众人心里都清楚:这是一个被冷处理多年,却始终没有被真正放弃的继承人

从没封太子,却突然继位。看似反常,但在魏国朝局中,却是最不乱的一步。

朝中几位元老大臣的态度决定一切。陈群主张礼制,认为嫡长优先。郭皇后虽非曹叡生母,却早年收其为养子,这一层名分,正好补上“嫡”字空缺。从制度上讲,曹叡比任何一位皇子更合法

司马懿则更现实。他熟知兵权架构,也深知魏国诸王实力对比。要传位,必须稳定军心。要稳定军心,必须立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王。曹叡虽冷,却无敌。

这场临终传位,不是曹丕一个人的决定,而是整个朝廷在关键时刻的共识妥协

六月二十九日,曹丕病逝。曹叡即皇帝位,改元太和。诏告天下,赦免旧年之罪,昭告四方。

自此,那个曾被弃于角落、几乎被遗忘的平原王,成为大魏新君。

从边缘到中心,仅用七天。这是皇权制度下最紧张、最冷硬、也最不容情感流露的接班样本

心里的刺,皇位上的人

226年初夏,宫门紧闭,洛阳气氛压抑。曹丕病情加重,太医接连数日不进食,左右惊惶。廷中大臣排队请命,求立储位,无人敢直言名字。

他知自己时间不多。十个儿子,一个个扫过去,活着的不多,能立的不行。有的未及弱冠,有的劣迹斑斑,有的才堪记名,有的从未召见。

朝廷不能空,继承不能拖。再拖,就是动摇。再拖,就是宫廷变局。

可他始终不愿说出那个名字——曹叡。

这个名字,太沉重。叡,是甄宓之子。甄宓,曹丕早年所娶,邺城旧人,文采出众,名冠一方。但也正是这个女人,在魏国开国前后,被赐死于后宫,死得无声无息

史书惜墨如金,只写“赐死”。坊间众说纷纭,或为宫廷争斗,或为言语不慎,或牵涉权谋。无论何因,终究是曹丕亲手签下了命令,终止了甄氏的性命。

死后草草下葬,未封后位,未立庙号,未迁洛阳。她的存在,被彻底从宫史中抹去

留下的,只有那个孩子。

曹叡身上有甄氏的影子,也有邺城的血脉。在曹丕眼中,这是一个刺目的活证据。越长大,越像。越懂事,越难忍。

他没有废他。也没有提拔。把他远远封到冀州,赐爵平原王,给封地,不给实权。朝会不召,军中不任,几年下来,曹叡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王”

可他也没有倒下。府中井然,律令分明,言语谨慎,无一失礼。陈群偶尔巡视地方,私下对人说,“平原王虽不多言,然颇知事理。”

曹丕听到了,但依旧沉默。

不是不知儿子之才,而是不愿直面那个名字背后的记忆

可226年夏,他别无选择。其他儿子,要么病体羸弱,要么荒诞无度。朝中谁都不信,百姓谁都不服。

偏偏曹叡稳重、寡言、守礼,年二十二,年岁合宜,身份虽带争议,但早年已被郭皇后收为养子,礼法上已成“嫡长子”。再无破绽。

朝堂沉默,百官观望,大势已成,曹丕不能再拖

他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决定。不是父亲传子,而是皇帝交权。一个决定迟一天,就是国基动摇。宫廷内斗从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也不会宽恕犹豫。

于是他屈服。他把诏书下了,把名字写下,把玉玺交出。他也许没原谅这个孩子的出生背景,但他承认了这个孩子是唯一能守住这个皇位的人

那一夜,洛阳没有鼓声。曹丕在病榻上合眼。曹叡披上龙袍,走进大殿。

皇位不是给他的,是众人推给他的

在表面上,这是一位父亲临终前的托付。但在深层,这场传位,早就不再是曹丕一人的抉择。

魏国立国七年,制度未稳,根基未固。曹操留下的不是完备律法,而是一套刚成型的世家与将相制衡结构。传位不能靠父爱,必须依靠朝堂共识与政治博弈

谁继位,关乎的不只是王位,更是制度延续、军权稳定、士族归属。

曹丕当年从曹植手中夺得继承权,靠的是人脉、理法和精密部署。陈群定储律、荀彧助论策,才使他坐稳帝位。如今轮到他传位,他更明白,这不是可以随性而为的选择。

陈群是朝中礼法代表,讲究名分与继承制度。司马懿掌军务,目光沉冷,看重稳定。曹真、夏侯尚,是曹氏宗亲,将权重要,战功丰厚。

这几人,代表着整个政权的四角。他们不敢直接建议,但默契达成。谁能即位,取决于谁能让四人同时点头。

曹叡虽不得宠,却是最合规矩的人选。年纪合适,身份已被“养母”郭后修正,行事稳重,朝野皆可接受。

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派系。无人为他站队,也无人替他鼓噪。这一点,在政坛尤为致命,也尤为安全。

一旦他继位,朝中不会大变,军中不会震荡,族中不会争吵。

这是所有辅政者最想要的继承人:安静、合法、好控制

于是,病床前,曹丕宣布立太子。翌日,四臣接诏辅政。宫中肃静,百官无言,既不惊喜,也无反对。

曹叡披上袍服,拜谒祖庙。没有欢呼,只有沉稳。

第一道诏书,是赦令;第二道,是任命陈群、司马懿总理政务;第三道,是约束诸王,不得干政。三道诏书,三步稳棋,一场动荡在开局便被压住

大魏没有动乱,没有夺位,没有兄弟相残。因为这一场继位,不是家族之争,而是制度内的默契安排。

曹丕临终,不得不妥协。但这份妥协,成就了魏国未来十年的稳定。

而这个从不被叫进宫的平原王,用他的沉默、顺从与低调,最终站到了所有人前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关于!微信群链接炸金花怎么买房... 微信游戏中心: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8488009】,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微信炸金...
关于!微信里玩炸金花如何创建房... 微信游戏中心: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55051770】,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微信炸...
关于!炸金花房卡链接怎样购买,... 微信游戏中心:炸金花房卡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33903369】,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
关于!炸金花链接房间从哪里买,... 微信游戏中心: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8488009】,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微信炸金...
关于!微信里玩炸金花房卡购买方... 微信游戏中心:炸金花房卡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55051770】,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