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的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正式入列,并停泊在海南三亚的某军港。不久后,海军发言人冷国伟明确表示,这艘舷号“18”的巨大航母将常驻三亚,未来将常态部署到远海。这一消息一经发布,国内外的目光再次集中在了南海。
有些人看到了福建舰的战力投射——它与另一艘航母共同在南海形成了轮换机制,可以在短短4小时内进入深水区;有些人则看到了技术上的突破——电磁弹射、新型舰载机陆续适配,标志着中国海军迈出了远洋航行的关键一步。但如果仅仅关注舰载机的起降轰鸣声和雷达屏幕上的亮点,我们可能会错过更深层次的信号:航母停泊地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关于“如何运用力量”的无声宣示。
三亚之所以成为福建舰的母港,除了这里有天然深水航道、全年无冰、台风可以控制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面向着广阔的南海与西太平洋——这片海域不仅是国际重要的贸易通道,也是一个地缘政治上非常敏感的区域。在这样的地方部署最先进的航母,显然会引发外界的种种猜测:这是军事扩张的前奏吗?中国是否准备好“亮剑”?
然而,回顾过去二十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中国的军事发展,一直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运用力量守护和平,而非制造威胁。2001年,南海上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撞机事件。当时,美国的一架侦察机在中国专属经济区附近活动,中国飞行员王伟驾驶歼-8II进行拦截,最终两架飞机相撞,王伟英勇牺牲,而美机迫降在海南。当时的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相对薄弱,面对外来军事力量时,常常只能被动应对。这次事件成为转折点——此后中国加快了海空防御体系的建设,从歼-10到歼-20,从052D型驱逐舰到东风-21D反舰导弹,一步步构建起“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这并非为了对谁进行攻击,而是为了让外部势力明白:中国的主权红线不容挑衅,任何军事威胁都将付出代价。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美国两艘航母接近施压,中国迅速调动辽宁舰编队南下,并在南海岛礁部署了防空与反舰系统。最终,美国未敢采取过激行动。这不是胜利的欢呼,而是一种克制的威慑——中国没有开火,但也没有退缩。此时的力量作用,不是发动战争,而是阻止战争。
今天,福建舰停泊在三亚,这种部署延续了同样的战略逻辑。它所搭载的歼-35、空警-600和电磁弹射系统,目标并非远征他国,而是确保在关键海域能持续存在,并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福建舰的部署,目的是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干预时,拥有更多非战争手段的选择空间——例如,能够第一时间到达争议海域,保持专业巡航,避免局势失控;例如,能在台风过后快速组织救援,展现人道主义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力量背后正在形成一个“防止误判”的机制。中国海军并不是闭门造车。从2014年起,中美两国海军开始共同遵守《海上意外相遇规则》(CUES),规范舰机相遇时的通信与机动操作。自2024年起,中美海军还重启了军事安全磋商机制,恢复了战区级通话。尽管中美关系复杂,但在南海的舰机相遇中,双方依然保持着专业的距离和规则意识。2025年10月,发生了美军舰艇在南海失事的事件,中方表示“愿提供人道协助”,这简短的一句话背后,传递的是危机沟通渠道依旧畅通的信号。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军事互动越来越频繁。2024年,中国与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尼等国举行了多场联合演习,内容涵盖海上搜救、反海盗、人道救援等方面。2025年,在中俄“海上联合”演习中,中国舰员用中英双语向外舰发出提醒:“我在此区域正常航行,符合国际法,请保持安全距离。”这并不是一场对抗的宣言,而是规则的重申。
福建舰的入列,绝不是孤立的军事举措,而是中国国防战略长期演变的一部分。2025年发布的《国防白皮书》再次强调,中国的军费增速低于GDP增长,所有军事投入的目的都是防御性的。歼-36的研发是为了拦截可能来袭的远程轰炸机;而航母的远航则是为了确保海上航道的安全。正如国防部所言:“中国军队越强大,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就越有力。”
回到三亚军港,这里停靠的不仅是福建舰,还有055型驱逐舰、核潜艇,未来还将有更多舰艇加入。然而,这里码头上的外军舰艇也常常来访。2024年,印尼和越南的军舰曾在此停靠进行交流;中国护航编队也多次出访埃及、阿曼等地。力量和对话并不矛盾。
福建舰选择三亚作为母港,并不是因为这里便于出击,而是因为这里便于守护——守护航线、守护岛礁、守护和平。一艘航母的锚地,往往能告诉我们它的未来航向。而中国的选择是:以远海作为练兵场,以规则作为行动的准则,以克制作为战略的底色。
当电磁弹射的轰鸣声划破南海的晨雾时,那声音传递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一种信念: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能摧毁,而在于能够避免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