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做什么风生水起,就以为自己上也能行,这往往是一种幻觉。它的背后是自恋、自负和自命不凡。
或者说就是虚荣心带来的攀比和嫉妒,以争强好胜为上进心,自以为聪明。
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没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他的命运就比较困难了。我见过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普遍是把自己欲望和世俗看法融合了,成了一个“标签式的人”,一辈子都想让别人承认自己是谁,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
他们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于是他们永远在吃苦,最后也没有得偿所愿。
越是如此,他们就越相信运气和投机,在概率很低、付出很大的事情上,他们所展现出的“勇气”是惊人的。
他们不晓得这就叫愚昧。
如果你不是天才,那你40岁前都是在实习:成功需要足够的积累!
什么样的人是天才呢?
杨振宁这种肯定算,他在三十来岁就已经完成了在物理领域的两大贡献,其成就之大,震撼古今,有此成就的人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历史上总会有这样的天才人物,但总体来说非常稀有。对大多数人而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难,大家需要在40岁后才能“进入状态”,这也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大脑一般是在四五十岁的时候成熟。
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不能有所成就,事实上,只要选择对了方向,做了正确的事,那10年时间足以取得一定的成功,乃至成就卓越。而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如果是岁月蹉跎,也可能是沦为平庸,就像《伤仲永》里的故事一样。
学习和经历是必要的,“处世深,机械亦深”,这就说明了人的思想是可以改变的。
想一想,你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一个老练世故的中年人,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你的经历改变了你,也是你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改变了你。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一句话,“一个建筑师在40岁之前是不会成名的,都是在实习。”功夫在诗外,他强调与社会三教九流接触的重要性。
如果你是创业,如果你是自媒体创作者,那你在中年之前都是在累积经验和资本,否则你缺乏足够的资料去推动自己的发展。
只有等你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你才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对其有洞察,有感知,有经验,有能力。
不要觉得自己一开始就有什么独特的风格,风格是你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如果你没有综合素质,不能“博观而约取”,就很难“厚积而薄发”,形成自己的风格。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AI时代,你不能闭门造车。
所谓个人IP,就是自我宣传,自我营销,不是等别人来发现你,而是不断表达自己,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找到你的同类和客户。
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你也无法成功。
钱当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但你需要通过赚钱这件事来修炼自己,钱是最现实的反馈,你要跟世界达成平衡、和谐,就离不开这种反馈和修正。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鲜明的形象,这个世界最不在意那些千篇一律的人,那样就成了被世俗驯服的工具,磨平了棱角,没有了差异化和独特的风格,哪怕他们如变色龙一样,他们也难以成器。
我们每个人一开始都是本真的,然后是迷失和寻找,等到最后返璞归真,这不是回到了原点,而是达成了更高的螺旋,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大量的写作带来的好处之一就是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