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布了今年第四季度的财报,其中,苹果公司第四财季在大中华区营收为144.9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50.33亿美元相比下降4%。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总净营收为1024.6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949.30亿美元相比增长8%;净利润为274.6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47.36亿美元相比增长86%;每股摊薄收益为1.85美元。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每股收益和营收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苹果公司董事会宣布,将向公司的普通股股东派发每股0.26美元的现金股息。苹果公司第四财季运营利润为324.2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295.91亿美元相比实现增长。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毛利润为483.41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438.79亿美元相比实现增长。苹果在北美、欧洲、日本、亚太其他地区都实现了营收增长。唯独在大中华区下滑。这是为什么呢?
1.苹果营收再创新高,市场霸主地位无人撼动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来自于iPhone的营收为490.2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462.22亿美元相比实现增长;来自于Mac的营收为87.2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77.44亿美元相比有所增长;来自于iPad的营收为69.5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69.50亿美元相比基本持平;来自于可穿戴设备、家用产品及配件的营收为90.1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90.42亿美元相比略有下降;来自于服务的营收为287.50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249.72亿美元相比实现增长。
整个2025年,苹果公司的营收为4161.61亿美元,与2024财年的3910.35亿美元相比实现增长。2025财年来自于产品的净营收为3070.03亿美元,与2024财年的2948.66亿美元相比有所增长;来自于服务的净营收为1091.58亿美元,与2024财年的961.69亿美元相比也实现增长。苹果公司2025财年的净利润为1120.10亿美元,与2024财年的937.36亿美元相比有所增长;每股摊薄收益为7.46美元,与2024财年的6.08美元相比有所增长。
2.大中华区成为唯一的掣肘,苹果诱惑力下滑?
净利润暴涨86%,唯独中国市场拖后腿!一边是在全球市场净利润突破274亿美元,一边是中国线下门店里iPhone的销量出现下滑。虽然4%的跌幅看似不大,却与其他地区的增长形成尖锐对比。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苹果营收支柱的iPhone,全球销量增长6%,但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却被第三方机构曝出同比下滑7%,直接拉低了区域业绩。
从线下渠道的反馈来看,一些苹果旗舰店坦言:“往年iPhone新机发售要排队,今年不用等,部分颜色还能送充电头。”而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新机上市一个月后,第三方经销商的报价已较官网低了800元,包括号称今年新推出的设计旗舰iPhone Air在第三方平台也已经打折了。
苹果在中国的“失速”,是因为中国市场的竞争日剧激烈。过去苹果引以为傲的生态优势,正在被华为的技术突破消解,鸿蒙6系统实现与苹果设备的跨屏互联,卫星通信功能在应急场景下的实用性,更是戳中了商务用户的痛点。第三方数据显示,Q4中国高端手机市场(6000元以上)中,华为份额回升至42%,苹果则降至48%,两者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除了华为,国产高端机阵营的集体发力也让苹果腹背受敌。小米Ultra系列的影像升级、vivo X100的自研芯片,都在从不同维度分割高端市场。当中国消费者不再把“买iPhone”等同于“高端”,苹果的品牌溢价自然受到冲击。
3.创新乏力,尤其是缺乏AI加持是iPhone的软肋
在大中华区的优势不在,一大原因也是其创新能力不足的直接反馈。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17,除了处理器小幅升级和摄像头参数微调,几乎没有颠覆性创新。“挤牙膏式升级”让消费者的换机欲望持续走低。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国内手机用户平均换机周期已从2.5年延长至3.2年,在没有足够吸引力的前提下,很多人选择“再等等”。
当前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品牌比拼”转向“技术比拼”。华为的芯片突破、国产厂商的自研创新,都让苹果的“生态壁垒”不再坚不可摧。中国高端手机市场已经从过去的“苹果一家独大”,到如今的“华为领跑、群雄逐鹿”,中国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苹果而言,想要赢回中国用户,光靠降价和小幅升级远远不够,需要拿出真正的创新诚意;对国产厂商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面对政策制裁和芯片制约,国内用户也越来越发现支持国货才是对自有产业的最大保护,也是对自主创新的最大支持,这也是为何购买国产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