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疆民族地区,走进人心有更深远的表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吐鲁番市文博院(博物馆)副院长(副馆长)邓永红认为,博物馆应成为吐鲁番地区的文化引领。
于是,更多博物馆文物、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走进少数民族同胞居住的村落、社区。
有一次,博物馆进入吐鲁番远郊的村庄鼓励村民们体验写毛笔字。村里的维吾尔族老人第一次用毛笔写字,有的甚至第一次写汉字。他们几乎是一笔一笔慢慢地画出“我是中国人”五个字。还有一次,博物馆将北京天安门的拼图模型带到村落,有维吾尔族老人带着孙子一起来拼图。老人的手粗糙,祖孙俩一边看图一边拼,用了一个多小时。邓永红将拼好的模型送给他们留作纪念。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这些体验、文化活动配送,是吐鲁番博物馆的项目“流动博物馆”中的内容。博物馆深入边远农村、社区学校等传播传统文化、讲述文物故事与历史,目前已在全疆盛行。
至今,吐鲁番博物馆已进行四百多场次活动。邓永红说:“无论研学还是流动博物馆,其作用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让少数民族同胞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高昌区的艾丁湖镇庄子小学是一所维吾尔族学校,与博物馆联系紧密。学校副校长何亭亭告诉记者:“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文化活动配送到学校的方式,他们开始主动地了解吐鲁番以及新疆的历史。比如我们有一名六年级学生买明提,他甚至能够回答博物馆馆长提的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博物馆也去了好几次。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更加自律、表现越来越出色。”
眼下,邓永红正琢磨是否要再复原几套古代服饰。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特殊,当地出土服饰的保存状况远胜于世界其他地区。吐鲁番博物馆曾复原过2500年前洋海古墓出土的姑师人服饰、1400年前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服饰、9至12世纪的回鹘高昌供养人服饰,颇受市民喜爱。“服饰是软文化,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市民尤其少数民族乡亲穿一穿、感受一番,再听我们讲新疆的历史、新疆民族发展史和新疆宗教演变史,就更能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邓永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