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欧美媒体把目光都投向了俄罗斯号称完成测试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据说它能飞行15小时、航程1.4万千米。这名字里带着“核”字眼,自然让很多人感到害怕;但同时多数人也不太清楚这种武器到底能用来干什么。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在俄罗斯特殊的国情下,才会产生像“海燕”这样的武器;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其他国家没跟进,是因为“海燕”对付敌人并没有太大性价比,反而更像一种鸡肋。
到现在为止,“海燕”的真实外形和细节仍然很少见诸公开报道,让人难以全面了解它的样子和构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各种核武器和核动力试验非常活跃的时期,连用核动力驱动的飞行器也被拿来研究。当时,轰炸机是主要的核打击平台,洲际弹道导弹还不够成熟,理论上核动力飞行器能无限延长航程、飞遍全球,所以受到美苏双方的重视。那段时间,两国在这条路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比如当年美国仅为基于J47涡喷发动机的核动力飞机项目就花了4.69亿美元,而同期为核动力“企业”号航母的建造也花了大约4.5亿美元。但最后这些项目大多被放弃,主要原因是发动机难以小型化、核防护要求极高,技术路线上遇到很多无法逾越的难题。
把当年“企业”号的建造费用换算到今天,大致相当于约5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
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冷战结束,美苏公开的类似研发基本停滞。但俄罗斯在2001年因核裁军等问题与美国产生分歧后,基于苏联时期遗留的经验,又把核动力导弹的想法搬了出来,逐步发展成今天传闻中的“海燕”。这以后多年里“海燕”大多是只闻其名、难见真容。2019年,莫斯科东北约400千米处的一个试验场发生爆炸,现场有穿戴防护服的特种队员参与救援,且一度检测到辐射上升。欧美多家媒体报道称,这次事故是“海燕”研发组在组装或测试时发生意外,造成五人死亡、三人受伤。
那场2019年的事故一度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关注和担忧。
到了2020年,普京公开表示“海燕”项目仍在推进;美国智库根据商业卫星图像判断,该项目的研发活动可能已经转移到俄罗斯北部偏远地区。2023年,普京又确认“海燕”完成了首次试射,称攻克了长期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并披露了2019年事故中五名核工程师遇难与事后表彰的情况。最近,普京再次宣布“海燕”完成了一次长达1.4万千米的洲际级别试飞,暗示该武器正在向服役迈进。俄罗斯媒体把“海燕”的战略价值归纳为两点:一是能够长时间巡航,在飞行中对对手形成持续威慑;二是由核动力驱动,理论上速度快、难以被拦截。
但这些说法里有明显问题。首先,“海燕”报道中的平均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000千米,这其实并不算特别快,远比不上弹道导弹。再者,如果这种导弹不具备很强的机动能力,就很难做到“无法被拦截”。更重要的是,与能用常规配重进行测试的洲际弹道导弹不同,核动力武器的动力布局决定了它在大多数运行状态下都会带有放射性,这就对防护和操作提出了极高要求。美苏当年做类似试验的经验显示,核动力导弹在测试过程中往往会排放核废气,日常运行和维护需要严格隔离和封锁,这给实际使用带来了极大麻烦。
从实战价值来看,核动力导弹远不如传统的洲际弹道导弹那样划算和可靠。
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之后,所谓“升空即可威慑”的效用也并不理想。与能够根据需要起降、回收和重新部署的核轰炸机不同,“海燕”这种武器数量注定稀少,而且一旦发射或升空就难以召回,灵活性很差。中美等国并不愿意投入资源去发展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特殊武器。俄罗斯选择走这条路,主要是因为发展数量足够多、性能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隐身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需要的成本太高、技术门槛也非常严苛;继承苏联遗产和现有能力让俄罗斯能在短期内搞出类似“海燕”的项目,但从长远看,它注定难以与中美等国保持同等步伐。
图-160等现存平台在实战中也并未展示出决定性的优势,这说明某些看起来很强的系统其实并不一定实用。
既然按常规路线难以与对手竞争,有时发展像“海燕”这样代价大、风险高的武器,就成了一种无奈之举。从中国视角看,“海燕”这一项目带着一种悲凉的味道;但回望国内在那段艰难年代里也发展过像“狂飙一号”这样的项目,同样可以看到其中的悲壮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