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为锡铅铜合金,随合金比例不同,“颜色在纯铜的淡桃红和锡铅的灰银白之间变化”,铸成时大致呈橙黄色。(董逸岩、苏荣誉《商周青铜器呈色新探》)
殷墟出土了已知商周单个青铜器中最重最大的器物司母戊方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天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有一件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方鼎,辛即在妇好死后为她卜选的日名,她在辛日接受祭祀。它的旁边有一只一比一复刻的金色铜器,既让人感受其原来成对的配置,也提醒人们,青铜器原是灿烂的金黄色。另一件司母辛鼎,现藏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研究员介绍,司母辛方鼎没有分铸痕迹,系泥范块范法浑铸成形;商周青铜器锡的含量普遍在14%左右,高的在30%,铅含量在4%—10%,这样的材质难以锻造处理,但适合铸造“国之重器”礼器。而相比其他贵族用器,铜礼器的制作“需要更复杂的技术、更高的管理技能、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许宏《东亚青铜潮》)
司母辛鼎 晚商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铜文明在殷商时期达到鼎峰,不仅仅是说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非常漂亮、种类多、铸造技术发达,更关键的是,礼制也完全形成了。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它的表现就是用某种器物来象征等级社会和身份。”何毓灵说,如妇好墓出土有468件青铜器,其中210件青铜礼器,能够代表王后等级;等级再低一点,如亚长墓、亚址墓、马危墓等贵族墓,随葬青铜器套数则变少;随葬品降到最少的,则是只有一套觚爵。
“亚长”牛尊 晚商 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铜器铸造工艺复杂,至今研究者还在试图复原铸造过程。好不容易造出来的礼器,为何就埋葬了呢?还有当时刚刚引入中原、十分珍贵的马,也和车一起,成为随葬品。这又是为什么呢?“马的饲养、造车以及驾车都是很难的,一辆马车就相当于现在的坦克,是一个作战单元。但正是因为来之不易,恰恰成了地位的象征。”何毓灵解释,还是要回到礼制的背后是礼器这一点,用礼器“把整个社会等级化,建立社会秩序。在考古学、人类学里有一个词叫威信物,威信物就是占领稀有资源,以此来表达身份等级和地位”。
殷墟博物馆“车辚辚 马萧萧——车马遗迹展”
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的分工和分化。礼器体现社会阶层的分化,而其他用具则反映出一个高度分工的晚商世界。
在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作坊的遗址之外,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各种工匠及贞人的家族墓地。“这些墓葬里也出青铜礼器,但有时也会出一些能表明他职业身份的东西。”何毓灵说,像巫师身边就有把刻刀,铸铜工匠墓里就有陶范或鼓风嘴。“这里我们看到,人至少有两种身份,一种是社会等级身份,另一种是职业身份。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我死了以后会在墓里放一个手铲,说明我是一个考古学家。但如果我要说自己是个研究员,那就是一个社会身份,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身份。”
整个殷墟同时期人口达十几万,这里不仅有国王、王后和王族,还有大量的平民,这些手工业遗存恰恰描绘了商代普通人的职业生涯。何毓灵说:“这样就能看到整个晚商社会都城的图景,了解当时的家族形态与社会生产生活,而不仅仅是看一个器物,这对于考古学家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