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美国空军挥舞起“冷战大锤”,推出了一项宏伟计划——建造750架F-22“猛禽”战斗机,立志用这款隐形战机彻底取代F-15,将苏联空军压制到无力反击的地步。那时,没人能预料,这款被誉为“全球空战最强”的战机,几十年后竟只剩下百余架还能飞行,陷入了尴尬境地。
F-22的起点堪称梦幻。它拥有蝶形机翼、双发F119矢量发动机,雷达散射截面甚至比一颗弹珠还小……这些技术放到今天仍然让人惊叹。1997年首飞时,美国空军几乎想把“天下无敌”刻在机身上。然而,命运弄人,F-22还没大规模量产,苏联就已经解体。冷战结束后,国会立即改变态度:“敌人都没了,造这么多猛禽干什么?”原本的750架计划先被砍到648架,再缩减到442架。到了2005年,数量下降至225架,最终在2011年生产线关闭时,仅剩187架。
F-22可不是一瓶快消啤酒,花钱可不随便。这些政客算计精明,却似乎忘了战机不是能随意花钱就能得到的普通商品。
自出厂起,F-22就以“娇贵”著称。它的高端隐身涂层如同精心呵护的珍宝,每一次飞行都必须把机体送入无菌车间进行精密保养,这使得其维修工时比F-16多了三倍以上。而作为战机“神经中枢”的AN/APG-77雷达研发历程坎坷,成本不断攀升,单架F-22的研发费用高达3.61亿美元。
然而,F-22真正服役时,美国已经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治安战泥潭。当面对藏身山洞的游击队时,即使F-22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只能“空有其形”,不如多用途的F-35更显灵活。
F-22命运的重大转折出现在2018年飓风来袭之时。佛罗里达州廷德尔空军基地的F-22战机由于无法及时转移,遭遇暴雨和碎石般的破坏,受损严重。军方虽然在表面上安慰说“都能修”,但战机的维修和锈蚀问题逐渐暴露。到2022年,美军干脆将33架早期版F-22送进“飞机坟场”,转而把资金投向六代机研发。
如今,美军机队状况堪忧:平均机龄32年的战机集体进入“养老模式”,F-22的妥善率一度跌破50%。地勤抱怨零件半年才到,飞行员抱怨训练时间被压缩。相比之下,歼-20数量突破200架,六代机已经首飞,而美军的六代机还停留在PPT阶段。空军部长梅因克坦言:“我们一半战机飞不起来。”这既是自嘲,也反映了F-22时代的无奈告别。
这是一出黑色幽默:F-22在冷战的推动下达到技术巅峰,却最终败给预算限制、天灾人祸和战略短视。无论美军如何自我安慰,六代机似乎正以F-22为“垫脚石”,只不过,这块垫脚石的代价实在太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