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庄自修/文)
近期,《独身女人》《狐妖小红娘王权篇》两大热门影视项目官宣改名,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事实上,影视剧更名并非新鲜事,如今已逐渐成为行业常态。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间,已有近百部电视剧完成更名。这些剧集覆盖 IP 改编、原创作品等不同类型,更名原因则涉及风格调整、价值导向适配等多个层面。
不同类型剧集的更名选择,既牵动着粉丝神经,更折射出当下影视行业对 “剧名价值” 的重新审视与考量。
1.0一年内近百部剧改名
对于剧集更名,观众态度往往呈现鲜明分歧,这一点在近期两部热门作品的改名争议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独身女人》更名《爱情没有神话》的调整,支持者认为新剧名更具现实穿透力 —— 精准贴合剧情中 “感情物化”“真心受伤” 的核心命题,能戳中当代人对爱情的困惑与反思;但反对声音认为新剧名丢掉了亦舒原著特有的文艺质感,大幅削弱了作品的独特性与思想深度。
另一部引发热议的《狐妖小红娘王权篇》更名《天地剑心》,则围绕 IP 价值与风格定位展开讨论。青睐新剧名的观众表示,“天地剑心” 更能凸显男主角的成长弧光,既避开了前作 IP 的口碑压力,也与主演成毅的 “新武侠人设” 高度契合;但担忧者的顾虑同样现实:原剧名依托 “狐妖小红娘” 这一国民 IP,早已积累百万核心粉丝,改名后 IP 辨识度骤降,极易流失忠实受众,且 “天地剑心” 的表述自带 “古早武侠味”,缺乏新意与记忆点。
这两部剧的争议虽各有侧重,却并非孤立个案 —— 事实上,近一年来完成更名的近百部剧集中,涵盖都市、古装、悬疑、现实等多个题材。
从《无所畏惧 2》改为《无所畏惧之永不放弃》、《老爸去相亲》改为《我的后半生》,到《贵女》改为《雁回时》、《艰难的制造》改为《淬火年代》,再到《大山里的女校》改为《山花烂漫时》、《狐妖小红娘竹业篇》改为《淮水竹亭》等。
这些剧集中,有的通过简化名称,降低传播门槛。比如《宿敌:山河无名》精简为《宿敌》,《侠客。行不通》修正标点为《侠客行不通》,《二龙湖・“村” 暖花开 2》去掉多余引号变为《二龙湖・村暖花开 2》;
有的试图通过调整风格,拓宽受众边界。比如《克拉甜心》更名为《再次人生》,剧集风格从“甜宠”属性转向“都市成长”,覆盖更多元观众。《作家小姐姐的小镇生活》改为《雅姝的小镇生活》,更易打动偏爱慢节奏、治愈系题材的观众;
有的则通过增加后缀,强化自身辨识度。比如《无所畏惧 2》改为《无所畏惧之永不放弃》,“永不放弃” 直接点明主角新一季的精神内核;《云襄传 2》变为《云襄传之将进酒》,用古典意象暗示新剧情的江湖气质。
2.0 多方视角下的改名逻辑
为何影视剧会频繁更名?不同行业角色给出了各自的观察与解读。
制片人宫伟认为,剧集更名的核心逻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其一,规避敏感内容,适配价值导向。含歧义表述、封建元素、负面导向的剧名需进行调整,以强化正向价值观。例如《我和婚姻的战斗》去掉 “战斗” 一词,改为《婚礼婚外》,弱化婚姻中的对抗感,更贴合 “探讨婚姻关系” 的温和定位;《狐妖小红娘王权篇》删除 “王权”、《独身女人》去掉 “独身”,均是为了让剧名更符合主流价值观。
其二,适配播出平台与当下审美。“很多项目原名‘网感’过重,若要上星播出,需调整为更具文化质感的‘正剧范’名字;还有些剧集因积压多年,原剧名已不符合当下观众审美,必须通过改名实现‘改头换面’。” 宫伟解释道。
其三,IP 适配与风险规避。部分 IP 改编剧因原 IP 名与影视媒介属性不匹配,需进行更名;若发现存在同名作品,为避免版权纠纷也会调整剧名;此外,还有项目前期借 IP 名宣传,后期因舆情变化或合规要求,不得不修改名称。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制作方即便购入了 IP,但在内容上进行了大幅改动,为避免引发原著粉丝的质疑,后续也会通过更改剧名的方式,来规避可能出现的负面舆情。” 宫伟表示。
在宫伟看来,不同角色的改名诉求存在明显差异:审核机构从行业合规性出发,聚焦歧义、敏感内容的修改;资方以市场为导向,优先选择贴合当下潮流的剧名;平台则更关注辨识度与点击吸引力,三者共同影响着最终的更名决策。
从事影视剧宣传的小禾,也对更名现象有着直观感受。她透露,合作过的不少甲方选择改名,除了合规、市场等客观因素,还掺杂着 “图好兆头” 与 “方便营销” 的考量:“短剧名更利于营销 —— 冲热搜有字数限制,剧名能否快速传递题材属性,甚至有没有请大师‘看过’,都成了判断‘好名字’的标准。”
小禾笑着补充,“有些甲方信奉玄学,连冲热搜的话题词都会请大师测算,选好后再交给我们执行。”
至于为何很多项目在立项后才改名,小禾表示,主要是项目推进中,制作方会根据市场反馈、运营建议调整方向,同时也需应对社会舆情变动,“比如《狐妖小红娘王权篇》临近播出改名,不少网友猜测,也是为了避开该 IP 前两部作品的口碑影响。”
3.0 隐形成本与行业心态的折射
看似简单的 “换个名字”,背后实则暗藏高额隐形成本与复杂的行业逻辑。
宫伟透露,剧集更名后,用原名制作的道具、海报、片头片尾等物料需全部重新设计制作,成本从数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小禾也补充,更名会打乱宣传方此前制定的创意策划,还需投入人力进行新剧名的全网信息更新,“更关键的是,拍摄 + 备播期积累的前期数据会‘清零’,很多观众根本不知道新剧名对应的,就是他们之前关注过的作品。”
在小禾看来,若剧名与改编小说一致,不改名是最优选择 —— 能统一书粉、剧粉、演员粉的认知,减少传播断层。但她也理解,“很多剧改名是出于合规需求,对剧集而言,能顺利播出才是首要目标。”
那么,改名真的能为剧集 “改命” 吗?
在宫伟和小禾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 改名只能 “锦上添花”,无法 “雪中送炭”。业内虽流传着 “三字、五字剧名易火,四字不易火” 的说法,但更多是行业玩笑,《折腰》等曾被认为 “听起来不会火” 的剧集最终走红,便证明 “剧名玄学” 并不靠谱。
当然,也有部分剧集因改名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蜜汁炖鱿鱼》改为《亲爱的,热爱的》,让观众更易理解剧情核心;《巨匠》改为《筑梦情缘》,既贴合建筑行业的差异化设定,也凸显了剧集的爱情属性,匹配主演阵容的受众定位;《深渊》改为《光渊》,新剧名更积极,也更符合当下价值观引导。但更多剧集在改名后,口碑与热度依旧平平,并未实现 “逆袭”。
宫伟认为,当下影视剧频繁更名的现象,本质是行业在多重压力下的 “情绪外化”:在内容供给过剩、观众注意力稀缺的市场环境中,制作方试图通过调整剧名强化话题性与吸引力,规避作品被边缘化的风险;而部分作品依赖 “仿爆款” 的改名逻辑,实则暴露了制作方对自身内容质量与独特性的不自信。
同时,这一现象也体现了行业的成熟 —— 随着行业体系完善,制作方主动调整剧名以规避敏感元素或行业风险,彰显了对行业导向的敏感与 “合规优先” 的应对心态。
回顾影视行业数十年的剧名变迁,宫伟感慨道:早期电视剧取名偏严肃文学、纪实文学风格,如《围城》《武则天传》;中期受网络文化影响,转向网络文学、生活化与虚拟化风格。
“未来,受短剧影响,电视剧取名可能会‘短剧化’,比如‘18 岁太奶奶驾到’这类更具话题性的表述。” 他强调,“这并非文学性降低,而是文学风格随大众认知变化的自然调整。”
(文中宫伟、小禾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