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清晨,广岛市民如常走上街头。他们不知道,三架B-29轰炸机正朝城市飞来,其中一架名为“艾诺拉·盖伊”的飞机舱内,装载着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
然而奇怪的是,明明在此之前一个月,美军已经投下了6300万张警示传单,为何这些人不撤离?这份最后的“死亡通牒”,为何没能挽救无数生命?
一、传单上写了什么?
这些用日文印刷的传单,内容堪称史上最直白的战争警告:
“请务必仔细阅读,这可能会拯救你和你家人的生命。”
传单首先列出了一长串即将面临空袭的城市名单,东京、大阪、广岛、长崎等城市赫然在列。接着用冷静的语气告知:“这些城市将遭到美军毁灭性轰炸,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武器。”
最特别的是最后一段话:“请立即离开这些城市,我们并非针对日本平民,但我们的军事技术足以摧毁你们用于战争的一切设施。如果你珍视生命,请尽快疏散。”
这些传单由美军第20航空队的B-29轰炸机在1945年7月下旬至8月初撒下,通常与其他炸弹混合投放,确保覆盖面足够广泛。
二、为何无人逃离?
面对如此明确的警告,日本民众的反应却出奇地平静。这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3. 无处可逃的现实
经过多年战争,日本的交通运输系统已近乎瘫痪。即使想逃离城市,大多数普通家庭也没有足够的钱财和物资支撑长途迁徙。更重要的是,军国政府严格限制平民大规模流动,担心会影响军工生产。
4. 对“超级武器”的认知局限
当时最顶尖的物理学家都难以想象原子弹的威力,普通民众更无法理解“一枚炸弹毁灭一座城”的概念。大多人都以为最多就是更大的燃烧弹罢了。
8月6日广岛被毁,3天后长崎又遭核打击。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那些被忽视的传单。
历史学者分析,即便民众相信传单内容,在军国主义的高压统治下也很难采取行动。当时特高警察对“懦夫行为”的惩处极其严厉,整个社会就像被绑在战车上的囚徒。
这6300万张传单,成了战争史上最令人扼腕的警示。它暴露了军国主义如何将整个民族拖入深渊,也提醒后人:当权者的谎言,往往需要普通民众用生命来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