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历经两年攻坚,随着最后6493户“拎马桶”的居民告别窘迫日常,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完成了又一项看似寻常却殊为不易的民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曾经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人民城市建设,不光要有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也要有寻常巷陌的烟火日常。一只小小马桶的退场,只是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微小刻度,却是人民城市建设宏大叙事中,一个分量千钧的注脚。
对居住在现代化公寓里的人而言,抽水马桶是理所当然的存在;但对于那些居住在逼仄空间里的家庭来说,却是难以直面的窘迫。它关乎最基本的体面,关乎寒冬清晨不必哆哆嗦嗦出门的安逸,关乎年轻一代可以邀请朋友来家做客而不必尴尬的社交自由。
上海用几十年时间,一茬接一茬、一片连一片、一户接一户地系统解决这个问题,把“不起眼的小事”做成“了不起的大事”,体现了“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城市温度。这种温度,比流光溢彩的景观更打动人心。
如果说成片旧改是气势恢宏的“大兵团作战”,那么,解决最后这些零星分布的“拎马桶”住宅,就是考验耐心的绣花功夫。这些遗留问题,往往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住房面积普遍不足20平方米,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极高的技术智慧;排污管道布局、楼上楼下“邻避”矛盾等,考验着基层协商的智慧;涉及风貌保护的老建筑,如何在“留房留人”与改善民生之间找到平衡,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些复杂局面,上海没有“一刀切”,而是拿出巧劲和水磨功夫,找到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零零星星的“拎马桶”人家,一家一户去沟通、去改造。每户情况各异,诉求多元,需要的是“一户一策”甚至“一人一策”,真是费尽了心思。上海能够持续攻坚直至清零,把“老大难”问题彻底解决,体现的是一种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的韧劲与担当。
以杨浦区为例,工作人员对全区63个倒粪站逐个蹲守统计,只为摸清最真实的底数;针对不同情况,探索出“拆除重建”、“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三同步、增设卫生设施托底保障等多元化路径。从黄兴路1039弄的原地新建,让户均面积翻倍,到国京路41号保护建筑内利用杂物间改造联排厕所,无不体现着“一户一策”的匠心。
“一户都不能放弃”,这简单的七个字,是承诺,更是城市治理从粗放走向精细、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品质的生动体现。上海统筹把握好保民生和提品质、当前和长远等关系,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最优解”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长海路街道的“睦邻智囊团”、殷行街道的党建引领法、定海路街道的一对一诉求对接……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求得最大公约数的创新,正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人民城市建设的目标,始终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能享有更有尊严、更具品质、更可期待的生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期间,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拆改留”到“留改拆”,从成片旧改到零星攻坚,上海的城市更新正在进入更强调有机迭代、更注重人性体验的新阶段。
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为何牵动人心?只因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当清晨倒马桶的叮当声成为记忆,人民城市建设新的征程又在前途展开。这条路还很长,但每一次最细微的改变,都让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多了一份温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