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中国不管是在能源还是资源上储存量都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中国在一些工业原料上对外国的依赖度还是很高的。
所以就有很多人有疑问,如果中国和美国最后真的走到了“开火”的地步,在美国全面制裁中国,断粮断油断矿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坚持多久?
中国到底能扛住多久?中美会开战吗?
早有准备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直接,但它可能从一开始就问偏了方向,现代大国之间的对抗早就不再是比较各自有多少存粮、油罐里有多少储备了,这是比拼的不仅是资源厚度,更是整个国家系统的抗压性、内部循环的效率,以及反制对手、让他们同样感到剧痛的能力。
如果封锁真的开始了,最先冲击我们的必然是粮食和能源这两大民生命脉,很多人下意识地会认为我们每年进口上亿吨粮食,这条路一断后果不堪设想。
但这种看法忽略了我们粮食结构的真实情况,我们每年国内粮食总产量已经稳稳站上7000万吨的台阶,摊到每个人头上差不多有500公斤,这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
我们确实每年要进口超过1亿吨粮食,但这更多是为了满足“吃得更好、更丰富”的需求,进口的大头是用来榨油或者当饲料的大豆,以及一些调剂性的肉类产品,至于我们的主食,像大米、小麦和玉米这些关键谷物,自给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大米和小麦更是做到了完全自给自足。
简单说进口粮食是为了让大家的餐桌更丰盛,而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就算外部供应完全中断,我们的战略储备也足以支撑全国人民的基础消耗至少18个月,而且这不是个死库存,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中央、地方、企业三级联动的储备体系,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配。
粮食不是问题,再看能源,美国的战略前提之一就是掐断我们的石油,我们确实有一半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
我们的战略石油储备设计目标是能支撑差不多4个月时间,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储备库不是扎堆建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这极大地增强了安全性。
更关键的“双保险”来自于陆地,中亚、俄罗斯也在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输送着能源,仅陆上管道,每年的原油输送能力就超过了1.2亿吨,这也是我们能绕开马六甲海峡困局的底气所在。
同时我们还通过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直通印度洋的线路,以及北极航道,这都在说明我们的能源安全不是一个被动防御的静态问题,而是一个不断演化、主动塑造的战略格局。
底气有很多
其实真正的持久战比的是谁的内部经济系统更有韧性,我们的底气还有很多,我们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自己生产从螺丝钉到航空母舰的所有东西,这是一套完整的、可以实现内部闭环的工业体系。
但是封锁之下,出口肯定会受到重创,大量工厂会失去海外订单,但这股巨大的产能并不会凭空消失,我们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国内市场,中国市场本身就有很大的需求,原本用于出口的商品可以转向内部消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失业潮。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些顶尖技术领域,像高端芯片和航空发动机,我们确实还存在“卡脖子”的痛点,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科研攻关,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事关国家生存的战略突围。
我们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钻井平台可以在南海作业,我们的大庆油田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年产量依然能维持在3000万吨的高位,这些都在证明我们的工业能力在不断上升。
最典型的就是国产先进芯片“麒麟9010”的问世,当它成功实现量产并装入手机后,直接让荷兰一家关键光刻机巨头的股价应声大跌,这不仅仅是一款产品的突破,这也证明了在压力之下,我们的科技自主能力正在加速觉醒。
同时我们的能源结构也在悄然转型,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增加管道天然气的比重,这些都是在主动减少对海运石油的长期依赖,为内部经济的“新陈代谢”提供更安全、更清洁的动力。
我们不仅有防御政策,还有反制的能力,稀土固然重要,我们不仅拥有全球近半的储量和7成的年产量,更关键的是我们掌握了全球近9成的稀土分离提纯专利技术,这意味着美国自己开采稀土也得送到中国来加工。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且美军大部分的武器系统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链,一旦断供,将直接冲击军事零部件的生产。
但我们的“王牌”远不止于此,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生产着全球近一半的工业中间品,许多国家的制造业都很依赖中国,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从光伏用的多晶硅到电池隔膜,我们在这些关键组件上的市场份额都超过了8成。
可以说,全球的绿色转型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中国的供应链,所以这种全面封锁不仅会切断我们的供应,也会让制裁方自己的工厂停摆,中美贸易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农民的大豆卖不出去,而未来可能是汽车厂因为缺少中国的镁合金而停产。
封锁还会带来另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通货膨胀,有分析预测,一场全面的贸易封锁,可能在半年内就将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推高,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在做出决定前,都必须掂量一下国内选民的钱包能否承受这种冲击。
更何况,欧洲、日本这些盟友在关键时刻,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自身的经济稳定,与中国的贸易一旦断掉,它们的损失同样是灾难性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拓展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联系,建立不依赖西方主导的供应链。
这种多元化的布局,加上数字人民币、CIPS跨境支付系统等金融工具的逐步成熟,都在为我们构建一个可以绕开美元体系的备用方案。
所以如果中美的冲突爆发,面临全面封锁,中国能撑多久?有评估认为中国至少可以支撑个5年以上,但是这场博弈的胜负早已超越了物资储备的范畴,它取决于国家的过个因素,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