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最近热闹得烫手,特别是央视也做了相关报道。不过,其实现在很多的技术突破,或者说进展,更多还是在论文、实验室阶段,不断爆出的2026、2027年量产消息,其实得辩证来看。
因为,从车企的角度来说,全固态电池能否以合适的成本量产,才是真正价值所在,否则无意义。当然,包括奇瑞在内的车企和各大电池企业,早已经参与到这场终极竞争之中。
这次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CTO高新华就发布了“犀牛S固态电池”。这是出于技术品牌的想法,用“犀牛”来形容电池的安全坚固。不过,外界感兴趣的是,奇瑞的全固态电池,什么时候能够量产?
有意思的是,奇瑞悄然将犀牛S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后移了,这一细节更值得关注。这也让外界好奇,与全固态电池“重大突破”此起彼伏的喧嚣传播相比,奇瑞为什么如此冷静?
固态电池量产时间
去年,高新华表示,全固态电池“2026年上车、2027年量产”,而今年的大会上,他对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的表述发生变化,“2027年首批装车验证,完成实车搭载与性能测试,为量产落地奠定基础”。
这一表述的调整,也显示奇瑞对于全固态电池的理解的深入,以及一贯的严谨态度。
高新华坦言,目前行业內的主流是硫化物路线,奇瑞也支持这个路线。而硫化物技术路线对生产工艺要求极高,“它对工艺的要求很高,在生产过程中它有可能产生一些硫化氢,所以他对人进去车间里面他要求是最多只能两个人。”
除此之外,固态电池在成本与安全方面的平衡难题,也是行业共识。
我在《全固态电池,这次真有重大进展》中也写到,虽然固态电池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不断有新的技术突破,但我们还是要冷静地看待,毕竟,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成本问题、制造问题的解决,还远未到工程化成熟的地步。这场全球范围内的全固态电池技术竞赛,还仅仅是个开场。
安全方面也是个大问题。高新华指出,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做到400~600Wh/kg,远高于现有液态电池,但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优点是续航更长,充一次电之后能够跑得更远,“但缺点是如果没有控制好,(热失控的话)它的风险就更大。”
所以,高新华表达了奇瑞的态度,全固态电池宁愿慢一点,“我要保证我(产品)的安全,这是很重要的指标”。
此外,“最重要的是,表达我们对电池的能力的理解。我觉得,奇瑞的电池,液态、固态都应该是(有把握的),我认为在质量上、在安全上是很有把握的。”
奇瑞在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方面相当重视。奇瑞汽车副总裁古春山在大会的开阳论坛上表示,现在开发的全固态电池,主要是以开放式的研发平台来打造,涵盖材料、电芯、系统、整车全链条的开发能力,而且,奇瑞是充分跟外部合作来进行AI赋能,以加速这方面的进展。
这里延伸介绍一下,目前,除了主流的硫化物路线,行业内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还有三种,氧化物、聚合物和卤化物。这次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的开阳论坛上,对于卤化物路线,最近有突破的孙学良院士也做了介绍。
卤化物固态电解质以高离子电导率、宽电化学窗口和机械稳定性,在突破专利封锁、提升电池安全性方面极具优势。孙学良院士团队合成的Li₃Ta₃O₄Cl₁₀电解质,通过氧氯混合阴离子构建“四面体-四面体”的锂离子迁移通道,活化能低至0.228 eV,低温性能优异(-50℃仍可稳定运行)。
不过,卤化物路线未来依旧存在五大挑战,包括离子导与结构的设计和控制,开发低成本电解质,卤化物材料界面设计,全固态电池的一体化设计,还有从锂到钠的路线迁移问题。
这里还是要讲一句,固态电池的量产真的没那么快,就像最近爆火的三项固态电池技术,离实际的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工程化应用到乃至落地量产,还有很长的距离。奇瑞讲自己的全固态电池2030年量产,这才是正常的速度和该有的态度。
奇瑞电池什么水平?
车企自研电池,已经成为趋势。比如,很早长城汽车就打造了蜂巢能源,吉利汽车也有自己的神盾金砖电池,长安汽车也有金钟罩电池,广汽有自己的因湃电池。
奇瑞也不例外,其电池业务实际上由得壹电池与奇达动力两大主体构成。得壹专注电芯,奇达聚焦PACK和系统。过去两年,得壹电池已在安徽落地两大项目。
其中的铜陵基地是2022年签约,总投资100.04亿元,规划20GWh产能。这次全球创新大会上,高新华发布的最新数据是25GWh,也就是增加了储能电池的5GWh。
此外,还有芜湖基地,总投资80.1亿元,建设电池总部、研发与中试基地,并配套测试中心、储能研究院和临时PACK产线。
另外,8月11日得壹电池(安徽得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刚跟安徽宿州砀山县政府签约,双方将合作投建20GWh电池项目基地。根据得壹的电池规划,到2028年整体将形成150GWh产能。
奇瑞投资数百亿做电池,核心诉求是其全球化和电动化都要靠电池。
整车方面,今年1~9月,奇瑞新能源车型出口已经达到22万台,还在飞速增长中。此外,欧盟的地产化要求2030年达到40%。美国要求到2030年电动化率100%。马来西亚对电动车的比例要求是90%。可以看出,全球碳中和的进展在加速。面对这些外部变化,奇瑞是从三个方面来应对的。
第一个是打造平台化电池。其中,分增混电芯和纯电电芯,主要是围绕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大体系,以及高能和快充,形成奇瑞的电池技术路线和产品货架。
而奇瑞的三元锂体系以大圆柱为主,这次奇瑞首发了能量密度310Wh/kg的超级高能大圆柱电池。其中,采用了单晶三元正极、三代硅碳负极、全极耳激光横切等材料和技术。大圆柱电池明年会进行小批量试制,2027年量产的时候,能量密度也会超过300Wh/kg。
其次是安全。奇瑞自研的电芯和电池系统,目前都提前通过了GB 38031-2025新国标。数据方面,奇瑞电池中间的隔膜优于行业传统隔膜。安全性方面,奇瑞的方壳电池在底部挤压变形50%+三针针刺试验后,不开阀、不起火、不爆炸,显示出优异的安全性。
此外,除了得壹的电池质量系统DCQS,奇瑞的下一代电池安全,会借助旗下得壹电池的AI OTD智能系统来监控。古春山也表示,跟业內的专家们交流后,有个共识是,未来的全固态电池,也不是绝对的安全。所以,未来还是要通过AI OTD系统来进行提前的预测诊断,进行系统性的防控。
第三个是供应链体系的建设。目前,奇瑞布局了国内的供应链和全球的供应链,携手国内外供应链一起打造高效合规的供应链系。
此外,奇瑞的规划是,要建立一个全球服务快速响应体系。量化的指标是“2485原则”,2小时快速响应,24小时处理。服务体系第一批是辐射到东南亚。
当然,奇瑞的终极的目标是打造绿色低碳生产基地,根据奇瑞的规划,未来还会将国内绿色智能制造的模式复制到海外基地,包括全球碳足迹的透明化,以及电池的循环利用。
组织结构方面,奇瑞成立了单独的电池事业部,据悉,目前团队有1300多人,2030年规划研发人员达到5500人。根据公开信息,奇瑞固态电池研究院现有约50人,年底将扩张至近百人,提前为量产做准备。
从奇瑞的电池业务来看,自研电池的占比正在提升。2023年奇瑞还有6家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多氟多、弗迪电池、亿纬锂能,以及得壹电池开始配套。而2024年缩减为4家,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创新航,以及得壹电池。
奇瑞汽车电池供应体系的演变,正在从多供应商体系转型为“自研一半,外部一半”的局面。以奇瑞的体量而论,自研自产电池占50%,能够达到成本的动态平衡和冗余。当然,奇瑞自研电池的技术提升相当快,改写供应商的话语权也是可能的,这需要时间验证。
总的来说,在行业喧嚣的电池宣传背后,真正要做的是对安全的坚守和对质量的执着。这一点,是中国制造向上的底色和根本,千万不能忘了这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