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起义,时机并不理想,因为在旁边有清军虎视眈眈。而且,由于连年的灾荒和明朝官府的腐败,民生困苦,李自成最终加入了起义军,并凭借其卓越的才干很快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
当李自成的大军逼近北京时,他考虑到一旦推翻了明朝,他就不得不与清军开战。而此时,如果他与清军同时对抗,结果可能会被清军坐收渔利。因此,李自成觉得此时不是推翻明朝的最佳时机,反而可以先静观其变,利用清军和明军之间的战斗,再趁机出兵消灭清军,从而塑造自己的忠良之名。
在此背景下,李自成决定通过中介与崇祯皇帝进行谈判。李自成派遣一名投降的太监杜勋秘密潜入紫禁城,与崇祯进行谈判,提出了三个条件。如果崇祯答应这些条件,他将立即撤军。
第一个条件是要求崇祯将西北的土地割让给他。李自成希望能得到自己的老家陕西及周边地区,从而能够在这些地方称王,而不是直接推翻明朝。这个条件其实并不无道理,因为他认为,既然明朝已濒临灭亡,不如让崇祯割地让步,让自己稳住一片地盘。然而,崇祯显然不会答应,他怎么可能将这么大一片土地交给一个“草寇”呢?他是皇帝,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让出一块地盘?
第二个条件是要求崇祯拿出大量财物,奖励大顺军队。当时的明朝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国库空虚,哪有能力拿出如此大笔的资金来支付李自成的要求?崇祯明白,如果答应了这个条件,他的国家恐怕连基本的战争资源都没了,他又怎么能与清军对抗呢?因此,这个条件也被拒绝。
第三个条件是,如果李自成在西北称王,他不需要再向崇祯皇帝进贡,也不需要听命于明朝。这无疑是李自成想要摆脱明朝的控制,成为一方独立的君主。然而,崇祯皇帝坚决拒绝了这一条件,表示即使他为国家殉难,也不会同意这种丧权辱国的条款。
最终,崇祯选择了拒绝李自成的提议。也许是因为他过于刚愎自用,缺乏足够的智慧来看到眼前的局势。崇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愿接受任何人的意见,甚至连忠诚的建议都听不进。据史料记载,崇祯在位期间,因性格多疑,频繁更换大臣,甚至杀害了多位有功之臣,包括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等,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因此,崇祯也应为明朝的覆灭承担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