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着印度这么大一块蛋糕,中国人为什么不吃了?
这个问题是一位印度网友在全球问答网站上提出的,他很困惑,印度明明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廉价的劳动力,欧美资本趋之若鹜,为什么曾经积极的中国企业,如今却响应寥寥?
在很多人看来,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一位法国网友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在印度做生意是公认的难,各种政策变幻莫测,甚至在印度经商二十三年,感觉自己依然还是个学徒。
这番话精准地描绘了外资在印度可能面临的困境。
印度既想要外资带来的技术、就业和资本,又不愿让渡市场和利润。
商业世界里,最可怕的不是亏损,而是规则的随意变动,因为这意味着你所有的经验和投入,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归零
一位韩国网友则从产业链的角度,给出了一个更具体的解释。
他提到,你想在印度建一个手机成品厂,可以,但条件是你必须把相关的零件工厂也一并带来,等于要求整个产业链的整体迁移。
这听起来像是在招商引资,实际上却是一种变相的产业捆绑和壁垒
它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初期投资成本和沉没风险,等于是在说:“想来赚钱可以,但你得把全部家当都押在这里,接受我的全盘掌控。”
这种模式对于追求灵活、高效和风险控制的现代制造业来说,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一位英国网友的回答认为,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绝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市场消费中,他们处于经济的灰色地带,真正的有效市场规模其实相当有限。
这就戳破了“十几亿人市场”的美好泡沫。
人口数量不等于消费能力,一个市场的价值,最终取决于有多少人“有能力并且愿意”花钱。
如果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无法转化为有效的购买力,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它就只是一个数字,而非真正的机遇
最后,一位日本网友的评论,则将矛头直指一种更根本的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
他认为,在一些印度人的商业逻辑里,“双赢”就是“印度赢两次”。
他们既想引进外资的技术和管理,又不希望对方占领本国市场,什么好处都想自己独吞。
这种心态,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印度的第二产业迟迟发展不起来。
尽管劳动力比东南亚还便宜,但政策的出尔反尔和不稳定的营商环境,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敢轻易踏足
在商言商,资本的嗅觉最为灵敏,它会流向回报最稳定、风险最可控的地方。眼前的蛋糕虽大,但如果吃下去可能会消化不良,甚至被噎住,那么选择暂时不吃,无疑是更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