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门店“清零”,极星汽车在中国为何溃败?
创始人
2025-10-19 13:01:20
0

上海前滩L+Plaza陆悦广场一层,昔日灯火通明的极星空间已黯淡无光,仅剩未撤除的宣传物料记录着这个品牌曾经的痕迹。

2025年10月13日,极星汽车关闭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此前,这家位于上海前滩的展厅已经陆续撤出展车和物品,国庆假期后“就基本上没人了,也不开灯”。商场物业管理人员透露:“这个门店关掉早有预兆,因为顾客很少,基本上没人进去。”

虽然极星中国回应称,这只是“战略性地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但数据描绘了更严峻的现实: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中国市场仅售出69辆汽车,其中3月仅1辆,4月和5月甚至交了白卷,6月稍有好转但也只有6辆。

01 销量溃败:从三位数到个位数的残酷滑坡

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崩溃并非一日之寒。

回顾其销售数据,2021年至2023年,极星汽车在华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和1100辆,呈现逐年下滑趋势。2024年全年销量略有回升至1864辆,但2025年却出现断崖式下跌。

这种下滑与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而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极星与星纪魅族曾经于2023年成立极星时代科技(宁波)有限公司,被认为是本土化运作的重要尝试。但该公司在2025年4月已停止运作。现在随着极星在中国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关闭,往好了说是极星汽车正在积极调整中国战略;往坏了说,极星的中国业务已经实质性停滞。

与中国市场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星全球市场表现相对乐观。2025年前三季度,极星全球零售销量约44482辆,同比增长36.5%。欧洲市场成为其增长引擎,占据全球销量的75%。

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冰火两重天,只能说明虽然极星汽车背后有着吉利的支持,但和其他海外品牌一样,极星还是没能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

02 财务黑洞:4年亏损超337亿,资不抵债的残酷现实

极星的财务危机比销量下滑更为触目惊心。

2020年至2024年,极星总亏损超过51亿美元,其中仅2024年一年就亏损20亿美元。截至2024年底,极星总资产40.54亿美元,总负债高达73.83亿美元,已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2025年上半年,极星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5.44亿美元增至11.93亿美元。有分析指出,极星平均每卖一辆车亏损高达27万元,这种“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恶性循环,使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

资本市场对极星也失去了信心。2024年,极星曾因股价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1美元/股,遭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截至2025年10月14日,极星股价为0.87美元/股,市值为20.4亿美元,不足2022年6月上市时270亿美元市值的十分之一。

面对生存危机,2025年6月,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向极星注资2亿美元。交易完成后,李书福方面合计持有极星66%的股份,成为绝对控制人,而沃尔沃的持股比例则降至16%。

03 品牌定位混乱:从145万到30万的战略摇摆

极星在中国市场溃败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其混乱的品牌定位。回溯其产品发展史,这种摇摆不定清晰可见。

2018年,极星首款车型Polestar 1以145万元的高价和限量身份登场,试图树立顶级高性能电动品牌形象。但这款车四年都没能完成销售目标,最终不得不停产。

2020年,极星推出Polestar 2,首发版定价41.8万元,次月便下调至29.8万元,给消费者留下“价格腰斩”的印象。这种价格策略不仅损害了已购车主的利益,更让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随后极星的产品定价继续大幅波动:2022年发布的极星3起售价拉升至近70万元,2023年推出的极星4又将价格降回30万元级别。这种频繁的价格跳跃让消费者难以对极星的品牌价值形成清晰认知。

极星的产品类型也频繁切换:极星1是混动GT轿跑,极星2改为纯电轿跑,极星3是豪华SUV,极星4变成轿跑SUV,极星5和6又回到轿跑和超跑领域。这种跨度过大的定位切换,使得品牌形象难以聚焦。

04 瑞典总部集权与中国团队失语:8年更换7位中国区CEO

产品定位和价格不断左右横跳,背后是瑞典总部集权与中国团队失语。

这种高度集权、缺乏灵活性的管理模式,使极星无法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在激烈竞争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反应速度慢就意味着失去市场。

例如,极星车机系统沿用欧洲逻辑,导航默认谷歌地图,语音识别听不懂中文指令,直到2023年才接入本土应用。极星在设计上也忽略了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许多在欧洲市场广受好评的设计,在国内却难以被接受。

2023年6月,极星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极星科技”,试图通过魅族的Flyme Auto系统与线下渠道资源,解决品牌在华“水土不服”问题。然而,这场“联姻”仅维持一年半便宣告终结。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区高管变动频繁,8年内更换了7位CEO,平均每位掌舵者的任期不到一年半。这使得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根本无法持续。

2024年,极星全球管理团队也几乎全员“大换血”,CEO、CFO再到COO全面换防。这种频繁换帅导致战略连续性断裂:前一任主推高端化,后一任转向性价比;刚宣布直营模式,又突然改为“直营+经销商”混合模式。

05 退出中国市场并非坏事

中国市场的不振拖垮了极星汽车,但本质上这还是一场“人祸”。

如今极星在国内的直营店已全部关闭,曾经构想的“直营+线上”轻资产模式,两条腿已缺其一。虽然极星方面仍然坚称“中国业务不受影响”,但很明显的是,缺少线下体验,仅凭线上销售,极星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很难获得增长。

实际上,目前极星汽车的在线购车系统也已经关闭,消费者若想试驾,还只能通过电话预约。这几乎等同于“放弃”中国市场。

这也并非坏事。笔者之前就提出过:“退出中国市场,也许是极星汽车最好的选择。”

极星汽车最新发展战略显示,其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间实现年均零售销量增长30%至35%,并力争在2025年实现盈利。

与其继续在中国市场挣扎,不如将精力放在仍有增长趋势的欧洲市场。此时的极星汽车,不应该用全球经验来破中国市场的局,而应该是用在中国市场学到的经验去破全球市场的局。

只有这样,极星汽车才有可能避免继续失血,并且保留未来重返中国市场的希望。(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家级都市圈再落子,为何是它?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承上启下之际,国家级都市圈再添一员。 近日,吉林官宣《长春都市圈发展...
国家级都市圈再落子,为何是它?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承上启下之际,国家级都市圈再添一员。 近日,吉林官宣《长春都市圈发展...
今天,我们为何依然需要这颗“红... “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的人们身上,我强烈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
原创 杨... 杨振宁先生离世之后,有关遗产分配的问题,成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此前有人说,杨振宁把现金,股票,专利...
刚宣布!万亿A股巨头,大手笔分... 【导读】工业富联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3元(含税) 见习记者 夏天 记者查询发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