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李佳巍)过度肥胖是许多疾病的“催化剂”,不少恶性肿瘤也“偏爱”肥胖人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王昕说,过度肥胖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尤其在绝经后,肥胖会明确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
食堂工作人员为学生搭配低脂营养餐。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为何乳腺癌会“盯上”肥胖群体
乳腺癌每年全国新发病例超过35万例。乳腺癌属于激素依赖性肿瘤,肥胖导致的激素变化、代谢改变是乳腺癌更“偏爱”过度肥胖人群的主要原因。
王昕介绍,特别是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功能下降,脂肪组织承担了雌激素的合成工作,此时肥胖会使雌激素升高,加速乳腺癌细胞生长。对于多数绝经前女性来说,“腹型肥胖”也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原因和绝经后女性脂肪增多导致雌激素增加是同样道理。
说起减重,不少网友“一肚子委屈”想“吐槽”。专家提醒,也许是因为此时你的身体已出现“抵抗”行为,因而让减重变得艰难。
所谓“抵抗”,即过度肥胖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等疾病,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升高。这种情况下,不仅让“减脂”变得艰难,高胰岛素水平还会促进细胞生长,甚至可能“帮倒忙”为癌细胞快速繁殖提供“温床”。
参加减脂课的学生在训练前佩戴心率带。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王昕认为,肥胖不仅仅是“脂肪多了点”那么简单,它还可能导致身体处于一种长期的慢性炎症状态。体内过剩的脂肪会分泌一些促炎因子,这些因子会塑造适合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激活癌细胞的生长信号,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过度肥胖正是通过激素、代谢、炎症这三条通路相互叠加作用,导致乳腺癌更易‘盯上’肥胖群体。”王昕说。
“多胖”需要警惕乳腺癌患病风险
并非所有的胖都能称之为“胖”。“我妈觉得我胖了”“早起称体重又重了”等可能并不是真胖,也不会影响健康。
王昕说,“减肥不完全等于减体重,我们更关注‘减脂’而不是‘掉秤’。”体重下降可能只是水分或肌肉流失,真正有益健康的是降低体脂率、特别是减少内脏脂肪。
居民在活动室学习瑜伽。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对于我国成年女性来说,“多胖”才需要警惕乳腺癌患病风险?王昕提示,当BMI(体质指数)达到超重/肥胖、腰围≥85 cm或出现代谢异常则需要引起重视了,代谢异常包括甘油三酯升高、HDL偏低、空腹血糖/胰岛素升高、血压升高等,有以上症状即便BMI正常也需要高度警惕,“大肚子+代谢异常”也需要高度重视。
“判断肥胖与否,不仅需参照体重秤数字,还需结合腰围、体脂率、代谢指标综合判断。切不可主观臆断,盲目减肥。”王昕说。
体重管理是预防乳腺癌的有效“工具”
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中,还包括遗传、年龄增长、已知致病基因突变、致密乳腺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现阶段难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改变的,属于不可改变因素。
“但也有许多致病因素是可以通过调整健康生活方式,可控可预防的。其中把体重管理好是重中之重。”王昕说。
酒精摄入、缺乏运动、久坐、长期睡眠不足、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长期高能量/高糖饮食、哺乳时间较短或未哺乳等因素都是属于乳腺癌高危因素中可干预因素。“如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均可通过体重管理达到一个良好的生理状态,尽可能使身体处于一个激素、代谢等健康平稳的环境中,不给癌细胞提供机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医生在为患者手术。新华社发
专家还提示,女性日常一定要注意观察自身乳房变化,了解自己的乳房“平时状态”。
乳腺癌最典型的症状是乳房内出现“不痛不痒”的肿块;部分患者可能在乳房皮肤上发现类似酒窝状的凹陷,形成类似“橘皮样”的变化;也有患者可能出现乳头血性溢液、乳头回缩等情况,这些症状都是乳腺发出的“警报”。
专家建议,除了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状态,日常需定期筛查。建议35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筛查;小于35岁的女性,两年进行一次筛查;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大于30岁就要每年定期筛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