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燃烧的小米SU7旁,多名路人轮流用灭火器砸向车窗,玻璃四溅,却始终无法打开那扇救命的车门。
这是一起发生在10月13日深夜的交通事故。警方通报显示,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但这起事件中,见义勇为的路人,无法打开的车门,种种救援细节,引发了公众对隐藏式门把手安全性的质疑。
为什么车门在最需要它打开的时候,就死活打不开呢?隐藏式门把手,会不会成救援门槛?
事发现场视频截图 图源:澎湃新闻
事故回顾:碰撞起火,救援受阻
事故发生在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许,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
当事人邓某某驾驶小型轿车,沿天府大道由北向南行驶,与前方同向由李某驾驶的另一辆小型轿车发生碰撞。
随后,邓某某的车辆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
事故发生后,多名路人自发参与救援,有人试图肘击打破车窗,有人设法灭火,一男子从砸破的车窗伸手开门过程中被玻璃割伤。
参与现场救援的车主袁先生告诉澎湃新闻,出事车辆车门当时看上去没有明显变形,但就是打不开。
成都警方通报了小米汽车事故。
雷军发声抵制网络水军
小米成都车祸事件的影响仍在持续。
10月13日,多地小米汽车门店的直播间都遭遇了网暴。部分直播间的在线人数一度超过2000人,大量网民在直播间内刷屏“门把手打不开”等极端言论。更有甚者把矛头指向主播,进行人身攻击。10月14日,大部分门店直播间选择了暂时关闭,当天开播的直播间数量大幅减少。
作为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自然不能幸免,“掉粉”是最直观的体现。
蓝鲸新闻记者发现,曾经火爆的小米汽车订单转让市场近期遇冷。仅仅数月前还需加价上万元才能抢购的小米汽车订单,如今却出现大幅折价现象。
雷军在16日的演讲中表示,呼吁全行业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安全为基础、质量为根本、创新为方向,携手围绕重要的底层技术和重要的研发领域,把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未来,小米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所有同行和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推进行业发展。
技术分析:电子锁失效与隐藏式门把手的 “软肋”
此次事故中,参与救援的吴先生称,隐藏式门把手已打开,但拉不动车门。
这不是小米SU7第一次因车门无法打开而受到质疑。
今年3月,在安徽铜陵发生的小米SU7车祸导致3人遇难事故中,已经出现了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一位过路司机用棍子打碎了车窗玻璃,可他发现,这辆小米SU7的车门同样无法打开。
当时,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
朱西产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导致气囊点火,安全气囊控制单元(SRS ECU)会在气囊点火指令的同时发送解锁指令,解锁失败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在刮底碰撞或非结构性碰撞中,若气囊未点火,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没有生成解锁指令,导致车门保持锁定状态。
第二种原因是电路中断。在正面碰撞事故中,12V蓄电池位于发动机舱,当发生严重碰撞后70-80毫秒内,可能发生电瓶线路断裂,此时即便气囊点火并发送解锁指令,但车门锁因失去供电,也无法执行解锁动作。
朱西产分析称,“根据现行标准,车门解锁不是硬性要求,因此即便碰撞事故后车门未解锁也无法追究车企产品责任。”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就曾在接受盐财经采访时表示,对于类似电车起火、车内人员被困的事故,要综合考虑车辆的电子系统冗余设计,及事故后的紧急逃生机制,“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和路人往往不了解隐藏式门把手(在车内)的应急结构,从而可能错失黄金救援时间”。
比如,在成都事故发生后,有媒体报道称,小米汽车官方客服人员表示,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接收到碰撞信号时,将会触发整车解锁功能,外部人员可以通过拉动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但是,现实中复杂多变的碰撞事故场景,远比用户手册里的应急指引描述棘手。上述提到的这两起事故,都发生了救援人员无法拉动车门内外电子门锁的状况。
可见,车企应急设计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新能源车“开门安全”并非小米独有的难题。“遇到类似事故,车门无法打开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常见现象,并不局限于小米。”10月14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安全专家向澎湃新闻记者分析。
“如果遭遇如此剧烈的撞击,大部分车辆可能都会出现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该专家说,“传统燃油车也包括在内,此前已经有多次类似事故出现。”
设计差异:隐藏式门把手仍为主流,内部机械门把手位置不一
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主要是因为美观和能降低风阻,它的代表性车企是特斯拉,曾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十分风靡,相较全隐藏式门把手,半隐藏式门把手部分外露,支持直接机械拉动,但仍然存在电控失效、无法打开的风险。
中保研2024年碰撞测试报告显示,配备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侧面碰撞后车门成功弹出概率仅67%,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的98%。
如今,电子门锁、隐藏式门把手均是新能源汽车的常见设计。遇应急情况,车内车外能否打开车门?有媒体记者实探多品牌新能源车线下店,多品牌销售称有机械式设计,紧急情况也可通过后备箱逃生。
10月16日,红星资本局在一家大型商圈探访汽车品牌小米、乐道、理想、岚图、智界等,发现隐藏式门把手为当下主流,但打开方式各有不同,主要分为全隐藏平推式、全隐藏旋转式、半隐藏翻转式三种,车内机械式门把手作为应急装置,位置因品牌而异。
全隐藏平推式门把手
理想i6、岚图FREE+、智界R7,均采用全隐藏平推式门把手。当车辆感应到钥匙时,门把手会自动平推出来。
岚图FREE+全隐藏平推式门把手。图源:红星新闻
旋转式门把手
小鹏P7采用旋转式门把手,需要先触碰门把手前端,之后门把手会旋出。
半隐藏翻转式门把手
小米YU7 Max采用半隐藏翻转式门把手,当车辆感应到钥匙时,门把手会自动内翻。
小米YU7 Max半隐藏翻转式门把手。图源:红星新闻
各汽车品牌车内机械式门把手的位置也不一样。车内机械式门把手的作用,就是当车辆发生碰撞或断电等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通过机械结构安全开启车门。
小米SU7 Max将红色机械拉手置于车门储物格上方,以提高辨识度;
智界R7则设置在车门扶手处,并配备安全锤供破窗逃生。
尽管小米在产品手册中明确了后备箱逃生方法,但机械拉手的使用前提是乘员意识清醒、具备行动能力,对车外救援人员而言,操作仍依赖砸窗或机械开门机构。
监管介入:汽车车门把手新国标即将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车企喜欢采用的全隐藏式门把手有望迎来监管新规。
9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11月22日,建议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设置了一年的过渡期。
工信部发布《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
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
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从外部打开;
电释放门把手在安全气囊展开后需保持至少5秒的功能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新出货车辆,而《征求意见稿》正式实施前,已经交付并且使用的车辆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门把手。
另外,据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尽管全隐藏式门把手或将被禁用,但是汽车厂商仍然可以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并非所有的半隐藏式门把手都不符合《征求意见稿》要求。”
综合自:澎湃新闻、红星新闻、蓝鲸财经、盐财经、界面新闻、每日经济新闻
上游新闻编辑 高鑫
上一篇:大疆大跳水,为何被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