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黄埔军校毕业的蒋军将领都以“天子门生”自居,但他们却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都要受“保定系”指挥,就连黄埔一期很有名的杜聿明、黄维等人,在保定军校毕业生面前,也要乖乖地敬礼叫“长官”或“老师”——别看杜聿明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敢直呼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的名字,他见了“猪将”刘峙,还是得毕恭毕敬叫一声“刘老师”,那是因为杜聿明上黄埔军校的时候,刘峙是他的战术教官。
刘峙是真没能耐还是人老成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但是我们查阅史料可知,《沉默的荣耀》中的吴石将军,在陈诚、周至柔面前是“学长”,在刘峙面前则是“学弟”:刘峙是保定军校二期的,吴石是三期的,陈诚和周至柔都是八期的。
翻看保定军校一到九期学员名单,我们就会发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黄埔校长”老蒋的军队,“保定系”的职位远高于“黄埔系”,咱们只挑大家都熟悉的说:保定一期的有唐生智、蒋光鼐、晏道刚、李品仙、孙楚、陈铭枢;二期的有刘峙、熊式辉、刘文辉、邓锡侯、陶峙岳。
吴石所在的第三期“名将”最多,最有名的就是张治中、白崇禧,徐祖贻、徐庭瑶、黄绍竑、何健、陈焯、吴国桢等人的名字,大家也应该听说过。六期的名将也不少,叶挺、邓演达和顾祝同、薛岳、上官云相、韩德勤、郭忏居然是同期同学。
保定军校出来的很多高级将领最后都起义了,比如九期的何基沣、张克侠,八期的裴昌会,五期的傅作义,都是吴石的学弟。
吴石将军是1950年牺牲的,当时二级上将刘峙已经因兵败淮海而暂时离开军界(去印尼经商,四年后被老蒋召回当了拿高薪不干活的战略顾问),一级上将白崇禧一时昏头做了过河的泥菩萨,但上将顾祝同、陈诚、周至柔、薛岳依然有职有权,他们为何都没有出面营救“只有口供没有铁证”的吴石中将?
刘峙和白崇禧自身难保,而且这两个上将一个又老又滑,一个绰号小诸葛,他们对吴石肯定是避之唯恐不及,绝对不敢引火烧身,尤其是白崇禧,他不说话老蒋都会怀疑他,他要是真站出来替吴石辩解,老蒋肯定会在刑场上给他留一个位置。
保定三期学员,可能是最让老蒋头痛的一拨人,尤其是桂系三巨头(李白黄)中的两个都跟吴石是同期同学,这不能不让老蒋怀疑他们之间还有联络。
“保定系”实力之强,已经到了让老蒋如芒刺在背的程度:陈诚刚被老蒋提名为“行政院长”,顾祝同是“国防部长(似乎是代部长,后由俞大维接任)”,周至柔是“参谋总长”,“海南防卫总司令”刚从海南岛败退台湾岛,当了“一级上将、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吴石将军是1950年3月1日,不管有没有“代”字,顾祝同当时都是“国防部长”,这样一看,我们就能知道老蒋肯定会吓得睡不着觉了:这三个“国防部长”、“参谋总长”、“参谋次长”,两个保定八期的,一个保定三期的,谁知道这三个同学兼同事是不是同样的隐藏身份?
陈诚确实是老蒋的绝对嫡系,而且是老蒋的干女婿,但当时老蒋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接班,陈诚的声望和地位,对小蒋已经是一个直接的威胁了——老蒋败退台湾之前,就让陈诚和小蒋先行一步上岛经营,这两人也算“搭档”:陈诚是“台湾省主席”,“建丰同志”是“省党部主委”,小蒋还得叫陈诚一声“干姐夫(老蒋和老宋的义女谭祥比小蒋大四岁)”。
古往今来,“驸马”或“养子”与“皇子”之间的关系都很微妙,老蒋把台湾经营成家天下,陈诚自然也成了重点防范对象,所以最后陈诚也被明升暗降剥夺了实权,如果他这时候站出来替“学长”吴石说话,肯定会被安排去跟白崇禧做邻居,监视他们的,一定就是我们在《沉默的荣耀》中看到的那个心狠手辣的谷正文——谷正文写回忆录,说白崇禧就是他让女特务(女护士)用不可说的药物谋杀的。
陈诚本身已经“树大招风”,所以他只能暗中帮助吴石的家属而不能帮吴石本人,至于主审吴石的三个“法官”中的韩德勤,虽然也是吴石同学但却只是中将,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两年后他就退役了,这可能也跟他建议“重判而不处死”有关。
陈诚对吴石遗属暗中帮助,周至柔则有落井下石之嫌:谷正文抓捕吴石的时候,只是说“奉命传你去谈话”,吴石当场给周至柔打电话但周至柔拒接,这也让吴石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暴露,且周至柔对此完全知情。
周至柔既是吴石的“学弟”,也是吴石的上级,他冷漠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至于顾祝同和薛岳,两人的处境可能还不如陈诚和周至柔:吴石刚刚被捕还没牺牲,“国防部长”就换成了俞大维,顾祝同最后只剩下了“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及“台北市江苏同乡会名誉理事长”等虚职——老蒋没追究他在淮海战役中的责任,就已经算不错了。
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坐在顾祝同的位置上,也是不敢说话:他最器重和力保的“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厅长郭汝瑰已经在1949年12月10日起义了,而郭汝瑰的身份,则是不折不扣的地下党。
顾祝同是“败军之将”,而且有“用人失察”之嫌,如果他这时候往枪口上撞,老蒋绝对会新老旧账一起算,不但“部长”马上撸掉,连虚衔都不会给他留一个。
跟顾祝同一样也是败军之将的,还有薛岳薛伯陵:薛岳在海南岛构筑的“伯陵防线”一触即溃,要不是当年有飞机,他就得跳海游回台湾了。
当年在岛内,一直有一些人要“处理”胡宗南和薛岳,军统(保密局)的特务早就在暗中调查他并得出了结论:“薛伯陵之为人,好名,喜功,文过刚愎,情感冲动,故其部下无敢陈其短,而故为阿谀。阿谀者众,则个性益强而刚愎自用。”
有人说薛岳跟陈诚顾祝同都是保定八期的,但《陆军现役上将军官资绩簿》记载的薛岳则是于1917年1月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的。
保定军校六期的薛岳在抗战时期就是老将眼中的“刺儿头”,长沙保卫战时屡次抗命,要不是战果还不错,老将当年就把他“军法从事”了。
保定军官学校出来的高级将领乃至一二级上将还有几位,咱们今天只说了还在老蒋手下吃饭,并且比较有名的六个,细看之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刘峙和白崇禧早已没了话语权,另外四位也因为不同原因,必须跟吴石保持距离甚至划清界限,都不可能有出面力保吴石的勇气和义气。
虽然这六个上将都没有明确开口表态,老蒋却不能不多想一层:如果军政大权都落到“保定同学”手里,这小岛还能姓蒋吗?
有人说吴石受刑和遇害,也有老蒋敲打保定系的意思——按当年的惯例,高级将领一般是不会被刑讯逼供的,陈仪就义前依然毫发无伤,吴石却因为受刑而一只眼睛失明,可见老蒋是下了狠心:要不是蒋家父子允许,特务们也不敢下此毒手。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和四五十年代,“军校同学”为了不同理念兵戎相见是常事,但吴石中将与咱们今天说的六个上将毕竟表面上还是一个锅里吃饭,他们在吴石落难时竟无一人出手相助,读者诸君知道为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