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脍炙人口的话,道尽人才难得。曹操也曾为此感叹:“山不厌高,水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识才、用才、养才、护才、留才乃古今皆重视。
办好一所学校,教师是关键。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如今教师的流动性大,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乃至教育培训机构要找到好教师,用好好教师,留住好教师,都不容易。前不久,某民办学校骨干教师辞职的事情在教育界引发小小波澜,大家纷纷探讨,面对技术浪潮袭来,教师的未来在哪里?民办学校要如何留住老师?
在老师辞职信上,写下“祝贺”而非“同意”
上学期结束时,有几位学校的骨干教师为了所谓的“编制”,考入公办学校,他们来向我提交辞职报告时都落泪了。作为校长,我虽十分不舍,但知道不能强留,也留不住。
我没有在他们的辞职信上写“同意”,而是写上了“祝贺”,并非祝贺他们去了公办学校,而是祝贺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这么写也为让他们心安。
当下,虽然有部分教师不在乎编制,但很在乎编制的教师数量可能更多。在我们学校,也有几位放弃公务员编制或教师编制而加入的教师。
从教育史上看,民国时期的教师并没有“编制”一说。学校教师来去自愿,实行聘用制,这样就少了很多形式的禁锢。著名作家鲁迅在北京呆待不下去了,就跑到厦门从教,拿着每个月四百大洋的“高薪”。在厦门大学呆了135天,又突然辞职,去了广州中山大学从教,拿月薪五百大洋。没过几天,再辞职,从此他与教育界无缘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对编制也渐渐看淡。如今,很多人都觉教育太“卷”,多变、折腾、功利……其实,“卷”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还有教师。对每一个人来说,人生重要的是幸福、快乐,活出价值,修炼成人,“成全”自己。我认为,要留住教师,学校需要营造祥和的教育氛围,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修为,支持他们创新的探索,尽可能关心并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当然,要走的还是会走。舍不得的骨干教师辞职了,新一轮招聘又开始了。教师很多,要找到好教师,难!
即便有了“铁饭碗”,提升向心力依旧重要
教育内部人士都知道,一批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如何管理好教师队伍?我曾请教一家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该如何留住人才。他的回答发人深思:招人难,主要是招优秀的老师难。相比学校,社会机构用人机制比较灵活,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平庸者、懒散者,可随时辞退。而且,社会机构在奖励人才和福利分配等方面也可自主决策安排,不受干扰。教师的待遇看起来只是与经济有关,实则体现了办学者的情感、胸怀、气度和格局。当然,最重要的是文化,要能做到“情感留人,利益留人,文化留人,发展留人”。
这位负责人还谈到,在多年的招聘中,他也感受到,如今年轻人对从教岗位都是充满预期的。比如,他们在乎从教单位的发展前景,在乎从教的归属感。因此,在招聘过程中,校长要给年轻优秀的应聘者分享学校的发展蓝图,包括一步步走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不仅如此,去年开始,他所在的机构开始评“名优教师”,为他们每月颁发津贴,最近又开始分批次安排老师体检,明年还考虑国内疗休养……一系列“组合拳”下去还算有点成效,教员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一下子就起来了。目前该机构人员队伍总体稳定,趋势向上、向好。
还有一位公办学校的校长,也曾跟我分享过他的经验之谈:公办学校的教职是所谓的“铁饭碗”,师资队伍比较稳定,流动流失少。但正因为是“铁饭碗”,怎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则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作为校长,就要用心抓好凝聚力,提升向心力,增强教师的自豪感。
为提升老师的内驱力和修业境界,这所学校搭建了各种展示培训平台,让更多教师实现卓越追求的自我需求,用身边榜样引领、感召和激励,不断形成优质教育的势能。可见,要办好一所学校,就教学管理来说,干群之间、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都要争取更多心心相印、和融共生。
大胆启用年轻人,用好活动让老师“卷”起来
都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物”,既然是一校之长,就要不断以身垂范,智慧经营,通过大量的沟通协调,帮助共建生生不息。特别重要的是,还要大胆启用年轻教师。
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识才用才,果敢大胆,不惧非议。如果发现问题,也不能逃避,而是要帮助他们解决。要知道,如今的大量青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会面临各种困难,或许会冲击到工作安排与日常教学质量。
对此,校长要悦纳理解,给以宽容,不能“一刀切”,更不要给教师过分的压力。校长要用心分析学校所需,分析各团队现状,通过好的活动把老师“卷”起来。在看到成效后,老师们是会激动、会自省并改变的。
就我的从教经验来说,有一点体会是:无论哪种形式的办学,办教育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首先是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没有好的理念,即使招聘到再好的教师也不能相容。就像一潭死水,恶臭难闻,是不会有好的教育的。其次,要关心尊重教师,引导他们读书学习、持续提高专业水平。要给他们搭建发展平台,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看到学校发展的前景,尤其是要感到学校如家,这都是应有之义。
识之、任之、惜之、护之、育之、提升之、发展之,这便是当下中小学校的留人之道。至于因特殊原因离去也很正常。有进有出,有来有去,一潭活水,永远“清如许”。(作者为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