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其所在周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
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6部门发布通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持续深化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凝聚耕好节粮减损“无形良田”社会合力,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在粮食生产实现“多年丰”的背景下,我国为何仍要强调“节约减损”?“表面上看,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压力似乎有所下降,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结构上的变化,在口粮需求下降的同时,饲料粮的需求还在增加,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供给依然是紧平衡。”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另外,我国以全球8.62%的耕地、5.19%的水资源养活近20%的人口,节约粮食实际上也就是节约了土地和水等资源,这也是我国“人多地少”国情的客观要求。
制度约束成效明显
△
哈尔滨市某餐厅推出的小份菜。图源/黑龙江新闻网
近些年,餐饮业刮起了节约“风暴”。“小份菜”“半份菜”、提示适量点餐、主动提供打包服务等举措正成为餐饮业的新风尚。
《中华人
民共和国反食
品浪费法》自2021年4月29日实施后,已有一批餐饮企业因诱导消费者超量点餐、未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而被处以行政
处罚。
武拉平表示,近年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约束下,政府、企业和学校等食堂以及外卖业的浪费得
到较好控制,家庭餐饮浪费率也相对下降。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面向餐饮会员企业展开的行业情况调查结果,81%的受调企业表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出台后,通过多种举措,企业典型门店的餐厨垃圾量同比下降,近半数企业的餐厨垃圾量下降了5%—10% 。
科技助力减损
△
中储粮新津直属库粮
食气膜仓,该仓库的气密性达到了国家高标准粮仓的6倍以上。供图/中储粮
不仅是餐饮行业,从田间到餐桌,一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科技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在今年召开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我国公布了一串数字——2024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93%、1.76%和2.06%,比2021年降低1至2个百分点,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斤以上。
500亿斤粮食,相当于2.5亿人一年的口粮。
这一巨大成果背后离不开企业、政府及农户的共同努力。为让每粒粮食都颗粒归仓,多地政府通过推动农机企业创新、组织机手培训、展开机收减损大比武等多种手段,落实“减损就是增产”。
归仓后的粮食想要安全出仓,同样离不开技术助力。一粒粮食在仓库可以享受多高规格的待遇?防水隔热、空间巨大、四季恒温......
这是现在中国高标准粮仓内的真实场景。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表示,
目前,我国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主要是水分杂质减量等自然损耗。
武拉平认为,总体来看,科技将是减损的关键驱动力,不少实用的减损技术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例如,在收获环节应积极推广适用于不同品种的专用收割机械;在烘干和加工环节,积极推广低温烘干技术,引导加工企业进行适度加工,减少碎米浪费;在消费环节,积极推广储藏保鲜设备和技术等。
但推动科技减损在落地推广中也面临不少阻力。武拉平指出,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成本。一方面是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可能高于减损带来的收益,积极性不高;二是相关技术或设备的购置成本高,相关主体面临设备或技术购置的资金压力。因此,想要推动技术落地,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购置补贴进行支持。
意识节粮是根本
△
湖
北省宝丰镇双坝小学
就餐地点张贴着贯彻“光盘行动”的宣传标语。
图源/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科技发力推动节约减损之时,消费终端的浪费问题近些年虽有所缓解,但依然严重。根据武拉平团队的调查,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中,企业储粮、粮食运输和销售环节损失较少,在0.5%以内;终端消费环节粮食和食物浪费最多,浪费率约为2.60%(不包括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
《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近年来,随着外卖的兴起,外卖业的浪费也引起全社会关注。”武拉平说。
现有研究表明,粮食链前端的损失主要是技术因素引起,而后端的浪费(销售和消费环节)主要是消费习惯等人为因素引起。武拉平指出,在科技和制度保障外,意识节粮是节约减损的根本。
“意识节粮即在全社会营造节粮减损的氛围,提高大家的节粮减损意识。”武拉平表示,这需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推动节粮减损进“家风”、进“村规民约”、进“学校”、进“社区”、进每个人的心里,这样才能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减损格局。
撰文:《中
国报道》记者 李士萌
责编:张利娟
编审:林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