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海外,小米为何冰火两重天?
创始人
2025-10-16 16:01:10
0

——车市热点问答(第302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

最近,车圈动静最大的就是小米。

先是在海外,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与咨询机构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小米在全球最数字化的汽车制造商中排名第三,远远领先于宝马、奔驰和大众。而且在总共9个专项排名中,小米在人才、自动驾驶和技术经验类别中处于领先地位。小米证明:如果你懂软件,就可以颠覆汽车行业。

可以说,小米的国际声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

但在海内,小米营销的“小字艺术”持续发酵,小米汽车莫名坠海、失控起火导致车毁人亡事故的接连发生,却使小米在舆论场上陷入前所未有的围剿。

该如何理解小米在海内外这种冰火两重天般的巨大反差?

网通社:您怎么看Gartner对小米的高度评价?

何仑(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太离谱,但我一点也不意外。和很多在安全舒适的象牙塔里做研究的人一样,他们主要是根据公开的数据或自认为可靠的半公开数据来做项目,而相关数据的不确定性、不对称性和选择性缺失,正是中国汽车市场存在的一大问题。

基于这样的数据得出来的研究结果能有多大可信度?在我几十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这种不靠谱或毁人不倦的专业机构调查报告,或专业人士的离谱言论,没少见识过。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2011年9月,一位德国权威研究机构的顶级专家在一家主流德媒上说,世界经济陷入次贷危机,而中国这边风景独好,车市供不应求,德企可把全球“过剩”车辆出口到中国。

我当时就想在报上怼一下这位专家,因为当时中国车市的很多问题已经显现,宏观经济也有一些不确定性,德企要是真的那样干了,就是找死。后来一想,奔驰在中国有那样大的机构,应该有足够多的明白人,不会允许这种傻事发生,也就放弃了怼他的念头。

没想到,奔驰真的这样干了。年底,大批过剩的S级旗舰轿车涌入中国,却卖不出去,有些官价90万的车型,在实际成交中怒降到60万,与自家低一级别的E级车贴身肉搏,而且推倒骨牌似地一路逐级砸了下去,摧毁了自家产品的价格体系,也把整个豪华车市场搅了个昏天黑地,而奔驰的销量增长也从2011年的35%,断崖式跌到2012年的-1%,导致奔驰在华机构、人事和业务被迫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奔驰铸成的大错和那位顶级专家的看法之间有什么关联,比如说,是不是奔驰德国总部听信了这位专家的说法,所以非要向奔驰中国压库,导致了这一切?这个问题无从考证,但要说这位顶级专家的话对德国汽车工业一点影响也没有,你信吗?

3年后,奔驰实现了大逆转,时任北京奔驰销售公司执行副总裁段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留下了那句箴言:我们不会重犯2012年给经销商压库的错误,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卖,也一直在告诫自己和经销商说:别让自己跳悬崖(参见《奔驰已经“痛改前非”?_》)。

我时不时会想,那位德国的顶级专家了解这些后,会感觉如何?

网通社:介绍Gartner报告那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区有点意思,对Gartner的权威结论几乎是清一色的冷嘲热讽。是不是因为这些人都不够爱国?

何仑:你这是故意挑事?

看得出来,这些发帖的人基本不是什么水军,他们虽然不一定是专家,没有掌握足够的官方数据,但在日常生活中,在信息壁垒的漏缝中,体验到、看到或听到了不少东西,使他们能够得出比较符合常识和逻辑的结论。

而Gartner之类的机构、专家,包括一些外媒,虽然掌握专业的调查工具和分析模型,但即便他们一段时间内是在中国工作,实际上也是“生活在别处”,基本上活在自己的母语或英语语境中,对这里不少现实情况的无知、无感是常态,这样的老外,包括一些外籍华裔专业人士,我见得多了(参见《让跨国巨头寝食难安的中国特色》、《范安德在中国如何驾驭大众汽车》)。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如那些发帖的人靠谱,也就不难理解了。

网通社:真实的情况是小米的麻烦大了,像是在被围剿,相当于第一时间打脸Gartner的那份报告。您长期和这类机构和专业人士打交道,会有什么建议来让他们避免被打脸?

何仑:具体建议谈不上,只想提醒他们,要想真正把握中国汽车业的现实情况,除了那些必要的数据外,必须了解和领会中国语境中的这些问题:

  • 做地产的、白酒的、口香糖的、空调的、手机的、电视的、扫地机的、电商的、物流的等等,阿猫阿狗都来造电车,是怎么回事?在中国,做电车的门槛到底有多低,为什么(参见《炫迈造车,满天飞猪,合资车企还有救吗?》)?

  • 某车企向某国际名车致敬、对标、山寨是什么意思(参见《“国产保时捷”牵出车史旧案》、《车圈第二大歪风邪气:要颜值,不要底裤》)?

  • 有的新势力品牌新车开发周期从2年缩短到1年,甚至只有9个月,改款车型周期更短,究竟是咋回事?

  • “解决汽车工业140年难题”,“冰箱、彩电、大沙发”,车载“火锅餐桌”,“油条挂钩”,“车规级纸巾盒”,钓鱼功能,衣帽间等等,这些中国业界耳熟能详的新技术、新配置,都是怎么回事(参见《新势力车企的不祥之兆?》)?

  • 车辆起火的官方统计数据为什么2024年4月以后就没了(参见《车圈第一大悬案何时了?》、《电车二次大跃进到了尽头?》)

  • 车辆在街上出了事故或故障,车标被扣掉、虚化或遮挡,整车被“裹尸布”覆盖,或被围挡遮蔽,相关信息在网上被屏蔽,特别是品牌和车型名称,这都是啥意思(参见《中国汽车进入“某”时代?》)?

  • 车圈里的新词“智障”、“崴脚”、“绿化带战神”、“壁虎断尾”等等,都是啥意思?

  • “小字艺术”、“遥遥领先”、“超越不止一代”、“强得飞起”等等,都是啥意思(参见《车圈里的嘴炮与唱衰》、《车圈第三大歪风邪气:遥遥领先,主要靠蒙》、《宣传不虚假,车企没法活?》、《“智驾”测试集体翻车的背后》)?

  • 为什么一些电车企业的法务部异军突起、特别强大?

  • 为什么有关部门今年以来五令八申,要整治车圈各种乱象?

  • 为什么被誉为“铁公鸡”的保险公司电车承保业务严重亏损(参见《电车的自燃与自残》)?

  • 今年以来中国新车小订超过5000万辆、甚至1亿辆(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8500万辆),“订单多到起飞”,“零公里二手车”等等,都是咋回事?

把上面这些问题整明白了,特色词汇的意思搞懂了,再开发出一个中国市场专属的分析模型,把这些因素加入进去,再看出来的结果,Gartner眼中的小米还会是那个全球第三的小米吗?

网通社:除小米外,还有三个新势力品牌在Gartner的排名中也名列前茅,但在国内不少人看来,他们的问题、麻烦一大堆,处境也很凶险。您怎么看?

何仑:他们的问题是类似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胆子太大,速度太快,号称是用快速迭代、用户参与的互联网思维造车,看上去像是遥遥领先,但问题、代价一大堆,却被掩盖了起来,老外看不懂,容易被忽悠,但国人还是能够看清楚的,虽然过程有点长。我估计,快了。

(图/文 网通社 奚筱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关于!微信玩金花链接房卡,微信... 微信游戏中心: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33903369】,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微信炸...
关于!微信好友金花房卡哪里买,... 微信游戏中心:金花房卡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55051770】,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
关于!炸金花房间如何购买房卡,... 微信游戏中心: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8488009】,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微信炸金...
关于!玩金花好友房卡找谁购买,... 微信游戏中心:牛牛房卡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33903369】,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
关于!微信链接炸金花房卡怎么买... 微信游戏中心:炸金花房卡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55051770】,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