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灵兽第1690篇原创文章
谁能在增长、盈利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并长期把战略执行到位,谁才有机会在这场持久战里笑到最后。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当万辰集团9月23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时,距离其主要竞争对手“鸣鸣很忙”递表,间隔不过五个月。若万辰集团能成功登陆港交所,则将成为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
国内量贩零食行业的两大巨头,在门店数量的激烈缠斗之后,又几乎同时将战火延伸到了资本市场。
这场前后脚的IPO,称不上是行业巅峰期的庆功宴。它更像是从高速扩张转向存量博弈的一次战略抢位战。资本市场的“入场券”,对于这两家年营收动辄数百亿、门店遍布全国的巨头来说,既是下一轮竞争的必需补给,也是防守和进攻的筹码。
不过,这场看似顺理成章的资本动作背后,也折射出行业的增长困境。
1
万店规模后的挑战
长沙消费者林慧的消费账单里,量贩零食所占的比重正在悄然下降。
她曾是这个业态最忠实的拥趸。2023年初,当第一家“鸣鸣很忙”开在她家楼下时,极致的性价比和新奇的购物体验,让她几乎每周都会光顾两三次。但如今,她的消费频率已经降至“半个月想起来才去一次”。
林慧消费热情的减退,并非个例,它恰恰折射出整个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过度饱和。让林慧失去新鲜感的,是门店的过度密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家小区周边一公里内,已经密集分布着两家“鸣鸣很忙”和两家“好想来”。“以前觉得新鲜,现在店太多了,反而没什么逛的欲望。”
她的感受,正是行业前端扩张见顶的信号,依赖高速开店驱动业绩的模式,正在遭遇效用递减。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据万辰集团的招股书显示,2024年,其全年净增门店数为9746家;到了2025年上半年,净增门店数为1169家。当优质铺位资源被消耗殆尽,高密度的近身肉搏便不可避免。
这些终端压力,最终会传导到支撑行业的加盟体系。万辰披露,2025年上半年关闭的加盟店数量有所上升。而关于“济南多家好想来闭店搬迁”的报道,也可作为加盟生态出现调整的侧面佐证。
门店数量的激增,并未都带来选择的丰富性。
林慧减少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逛哪家感觉都差不多”。她发现,无论是“鸣鸣很忙”还是“好想来”,货架上摆放的辣条、薯片、果冻,品牌和口味都大同小异。偶尔想买一款之前吃过的小众饼干,跑遍四家店都找不到。
这种选品上的高度重合,是行业供应链能力不足的体现,并直接导致了激烈的价格战。当产品本身无法形成差异,价格就成了唯一的竞争手段。
但这又是一个高风险玩法。据媒体披露,鸣鸣很忙的毛利率长期维持在约7.6%,万辰集团2025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为11.49%。这种微薄的利润空间几乎无法抵御原材料、物流及人工成本上涨的冲击,更缺少应对价格战的缓冲余地。
于是,市场陷入不打价格战,客流就可能被对手分流;参与价格战,则可能把利润压到盈亏临界线以下的两难境地。
当消费体验被稀释、产品选择又趋于雷同时,消费者便会毫不犹豫地流向更优的替代方案,这正是单一业态增长瓶颈的挑战。
最近,林慧开始更多地光顾小区门口新开的硬折扣超市。那里不仅有她常买的零食,还能顺便买到牛奶、鸡蛋和一些日用品,价格也很有竞争力。
“既然都是图便宜,我肯定选一个能买得更全的地方。”林慧的消费选择变化,揭示了量贩零食面临的更深层威胁,单纯依靠卖零食的商业模式,其规模天花板是明确的。当消费者有了更高效、更多元选择的时候,单一业态的吸引力就会下降。
事实上,头部玩家已经开始尝试突围。鸣鸣很忙推出了“赵一鸣省钱超市”,万辰集团则布局了“来优品省钱超市”和“好想来全食优选”,试图从零食专卖向全品类硬折扣业态延伸。战略方向虽然清晰,但执行难度不小。重构供应链、应对更强大的跨界对手,每一环都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
如上三大挑战叠加,无疑指向了量傅零食行业已告别了“野蛮生长”的黄金期。无论是维持现有网络,还是开辟新业务,背后都需要更深的运营功夫,也离不开更充裕的资本支持。
2
向资本要钱
任何脱离基本面的商业模式都难以为继。对于万辰集团和鸣鸣很忙而言,推动它们走向公开市场的,是各自不同却同样紧迫的现实压力。
对万辰集团来说,赴港上市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其财务结构。
这家起步于食用菌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并非量贩零食的原生玩家。直到2022年,它才以全新品牌“陆小馋”跨入赛道,随后通过快速的并购整合,将“好想来”“来优品”等多个区域品牌收入麾下,并统一为“好想来”品牌。在短短两年间,门店数量从2022年末的232家飙升到2024年末的14196家。
这种外延式扩张换来了规模感,也带来了财务杠杆的急速上升。招股书显示,万辰的资产负债率从2021年末的24.38%,一路攀升至2024年末的79.85%,2025年6月末虽略有回落,仍达68.9%。
对于依赖高现金周转、利润空间又极其薄的零售业态来说,这种负债水平意味着流动性如履薄冰。市场稍有波动,就可能影响到终端门店的日常运营。对林慧而言,这些数字或许毫无吸引力,但它们直接决定着她家楼下那家“好想来”能否如常营业。
因此,万辰的“A+H”两地上市,本质是通过股权融资引入新资金,降低负债水平,改善资产结构,从根子上降低运营风险。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次内部治理的重塑。能否顺利过关IPO,也是对团队能力与管控水平的检验。
相比之下,鸣鸣很忙的内部财务相对稳健,但它同样感受到了竞争的趋紧。
据悉,截至2025年9月,它的门店数已突破2万家。然而,在行业渗透率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单纯比拼开店速度难以锁定优势,竞争的焦点正向后端转移。供应链效率、仓储物流能力和数字化水平,才是下半场的硬核指标。
在招股书中,鸣鸣很忙明确列出了资金用途,集中投入门店升级、供应链优化和数字化体系建设。这意味着要把现有的规模优势,转化为更深层的运营效率优势。
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善,背后都是大规模且长期的资本投入。同样的资金规划,也延伸到了新业态。向全品类硬折扣布局,无非也是巩固老顾客、吸引更多新客。
其实,无论是为了降杠杆、稳住盘面,还是为了加固护城河、推进业态变革,两家公司都选择了同一条通向资本市场的路。不同的只是,这笔资金在进入它们体系之后,将走向财务表的不同区域、流向运营链条上的不同环节。
但回到消费者侧,这些调整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可能是门店不再轻易易主,可能是货架上多了几款林慧从未见过的新品,也可能只是一次走进去就能买齐想要零食的满足感。
3
上市之后
如果有一家率先在资本市场亮相,拿下“量贩零食第一股”的头衔,它一定会收获不少好处,但同时也会迎来不少压力。
首先,来自资金和信誉的双重加持。
上市意味着能一次性获得一笔充足的资金,这笔钱既能用来升级供应链、开发更有特色的产品,让像林慧这样的消费者常有新鲜感,也能为跨入“硬折扣超市”等新业务提供启动资金。资金,是企业把战略落地的前提。
另一方面,“第一股”本身也是一种品牌背书。加盟商在选合作品牌时,更倾向于财务透明、经营规范的上市公司;供应商,尤其是食品工厂,也更愿意和订单稳定、结算可靠的伙伴深度合作——这种基于信誉形成的渠道和供应链优势,很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发挥长效作用。
压力同样显著,而且是持续性的。
首先,是业绩压力。上市后,每个季度都要向市场交出财报,并且资本市场总是期待数字能持续向上。但现实是,行业整体增速在放缓。为了保住报表上的表现,管理层可能会做一些短期优化,比如减少促销、调整产品结构以提升毛利,这些做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用户感知的“性价比”。
其次,是透明度的提升。上市公司所有核心运营数据都必须公开,包括单店均销售额、同店增速、加盟商关店比例等等。任何负面变化都可能让资本市场警觉,影响股价和品牌声誉,这要求企业建立起更加精细化的数据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
还有战略定力的挑战。股东希望看到短期回报,但有些事必须长期投入,比如建一个现代化仓储中心,几亿资金投下去可能要几年才见效,短期财报上只会显示利润下降。管理层需要在兼顾股东的短期利益和公司长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量贩零食第一股”的光环,并不能保证企业一定成功。过去的“奶茶第一股”、“前置仓第一股”,上市时都是焦点,但之后在竞争中依然遇到问题。最终,公司的长期价值还是由核心业务健康度和战略执行力决定。
资本的进入,会加速量贩零食行业竞争的分化和升级。但上市不是终点,更不是胜负的唯一标准。真正的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用好这笔钱,解决过去快速扩张中被掩盖的深层问题——比如持续、稳定地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和体验都值得的服务。
谁能在增长、盈利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并长期把战略执行到位,谁才有机会在这场持久战里笑到最后。 (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灵兽传媒旗下公众平台
专注零售 聚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