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央广网、极目新闻、东方周末。
所谓黄羊
黄羊这个名字也太草率了吧?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虹猫、蓝兔”之类的动漫角色。
果然这个名字就是俗称而已,它们的正式学名是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虽然跟常见的羊外形很相似,但蒙原羚是羚羊亚科的物种,而常见的那些羊都是羊亚科的,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实际上离得还是有点远的。
所以说俗称还是挺局限的,因为一般俗称都是从外形为基准命名的。
不过细看还是能看出差别的,羊亚科的物种一般来说骨骼粗壮,颈短腿短,更圆润些;而羚羊亚科的物种则会显得四肢更细长,躯干收窄。我觉得最明显的是就是羚羊亚科的鼻骨延长,所以它们的头部看起来感觉很不一样,似乎更机灵一点。
蒙原羚的毛发是棕黄色的,到了冬季就会变浅,腹臀的毛倒一直是纯白的。它们的速度相当惊人,可达到时速90千米!可惜跑得再快,它们也逃不过人类的过度猎杀,上个世纪短短几十年,它们的数量就从百万骤降到不足10万,也能怪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蒙原羚有一个神奇的习性,每年分布在蒙古的一些蒙原羚会组成高达上万的在冬天之前迁徙到我国内蒙古!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它们在冬天要过来?内蒙古的环境较差还是人对它们·不好?
冬天“偷渡”我国
我们都知道是先有动物栖息地存在,后有人类国土划分的,动物们肯定没有什么国籍的概念,所以这样的迁徙行为也许从很久以前的就开始了,是刻入其基因的。
想要清楚蒙原羚迁徙行为的意义就还是得从环境因素入手。
冬季来临后,蒙古那边的气温会快速下降到零下30度,然后是持续很久的干冷,把所有植被都被封在冰壳里。一旦雪也下厚了,蒙原羚的蹄子就不顶用了,本来还能踩碎冰壳,这下非得挖雪了,体力消耗太大!
再看咱们内蒙这里的 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由于纬度稍低、水汽会稍多点,于是雪期比蒙古国同纬度草原晚半个月到二十天,而且多呈蓬松的干雪,一蹄子下去就能露出草茬。那还说什么呢?肯定是容易吃到食物的地方更合适过冬啊!
如果只是食物的问题,也许蒙原羚还能抠抠搜搜的硬抗着,但是雪后面跟着风啊!蒙古高原是北半球寒潮的策源地之一,冬季平均风速可达每秒7米,砸在身上那是真的能直击肌肉,毛变厚也不太顶用。很多蒙原羚在蒙古过冬是被冷死的,都不是被饿死的。
相比之下,呼伦贝尔草原西有大兴安岭阻挡西北风,东有额尔古纳河谷的暖湿气流回旋,肯定是会温暖很多,人家 蒙原羚的祖先又不是傻,发现风水宝地肯定是要去的。而且内蒙的光照时间也比蒙古那边少,依然是纬度的问题,总之能多出接近1小时的光照时间。
可别小看这1小时,就这一小时意味着蒙原羚能多吃不少的草,多摄入些热量,度过寒冷冬夜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动物学家在东乌珠穆沁旗给11只成年雌羚装上GPS项圈后发现,它们在中国境内停留期间,日均采食时间比在北面多出47分钟,而移动距离却减少2.3公里,这些积攒的能量为来年进入繁殖期也相当有帮助。
数据显示在中国境内度过冬天的雌羚,次年5月带羔率比留在蒙古国的同类高出15%。
而且咱们内蒙有关部门会在这些 蒙原羚来过冬的地方投放些盐砖、玉米等饲料,然后组建临时小队巡护,有情况就马上去处理。这在客观上也增加了 蒙原羚的体验感。不看着不行,这些蒙原羚因为被照顾太好警惕性很低,甚至会直窜进老百姓的院子里。
干嘛不直接就待在中国?
既然咱们内蒙古这么好,干嘛这些 蒙原羚不干脆就留着呢?省得到时候有得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而来,那么麻烦!
其实很明显上面那些优势 都是季节性的事情,等到了4月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地形和纬度的差异在春季就变成了劣势。内蒙古的春季降水量有所不足,植物的纤维太粗; 而蒙古国东部草原宽八百公里,纬度更高,春季返青迟,土壤水分蒸发慢,植物更有营养,更适合羚羊群繁殖的需求。
而且蒙古的人实在太少了, 羚羊群更不容易受到惊扰。相比之下,我国的牧民数量就很多了,虽然牧民肯定不会去杀死蒙原羚,但会主动驱赶它们,避免蒙原羚跟牲畜抢牧草吃。
所以说 蒙原羚聪明着呢!知道什么时候哪里好哪里坏,反正它们又不需要签证,愿意这么来回迁徙就由着它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