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太平天国的崛起几乎让清朝灭亡。太平军的力量强大得让清朝军队几乎没有抵抗能力,连一支仅有2万人的太平军偏师都能从南京打到天津,足见清军已经沦为不堪一击的“治安军”。
太平天国成立不到两年,就占领了南京,并定都“天京”。此时,清朝几乎没有精锐的部队能够应对太平军的进攻,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兵,面对太平军的旗帜,基本上是见到就逃,毫无反抗之力。
然而,危急时刻,慈禧太后挺身而出,挽救了清朝的局势。她最为人称道的特点就是能屈能伸,擅长运用现实主义。她发现了许多有能力的人,并开始重用他们来对抗太平军。特别是她开始倚重汉族士绅出身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建立了湘军和淮军这两支地方精锐武装。通过这些地方势力,清朝逐步扭转了战局。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自身也错失了机会。特别是在“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内部的精锐将领大量出走,新组建的部队缺乏战斗力,这使得清朝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湘军与太平军的战斗力并不相差太远,尤其在湖南的秀才们教导下,湘军的悍勇程度不亚于太平军。而淮军则借鉴了西方雇佣军的近代战法,使得太平军在后期几乎只能靠人海战术来抵抗。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开始介入中国的内乱,他们最终站在了清朝一方,提供了一定的军事与经济援助,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
此外,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虽然有较强的实务能力,但他们始终受传统士人观念的影响,不会轻易造反,因此他们的立场非常稳定。而在太平天国即将失败之际,湘军面临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危机,但曾国藩并没有反叛,因为他谨慎而且清楚自己在历史中的责任。虽然地方实力越来越强,但慈禧并未进行“走狗烹”的残酷清洗,两方之间仍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然而,这种平衡在慈禧去世后彻底打破了。清朝朝廷内部的满族激进分子不甘于朝廷权威的衰落,在国内外呼声高涨的君主立宪运动影响下,他们提出了建立皇族内阁的荒唐政策,完全排斥了外部力量,这导致地方实力派的强力反扑,最终失去了大多数支持。
与此并行的是,清朝军队中的中坚力量——新军,由袁世凯掌控。袁世凯并不是传统的士人,更多的是一位具备实用主义和投机精神的官员。他的领导方式也非常果断、决绝,丝毫不拖泥带水。在清朝的朝政日益衰弱时,袁世凯与武昌新军联合,推动了清朝的倒塌。
袁世凯并不是最具英雄气概的人物,他的实力也不算顶尖,然而他恰逢其时,善于顺应历史潮流。他的每一步都踩在了历史的节骨眼上,最终通过实用主义的方式,成了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然而,袁世凯的最后一步棋下错了。尽管他拥有较强的政治眼光和实用主义的策略,但他在最终的决策上出现了失误。清朝的实际情况早就改变,曾国藩和李鸿章也早明白,三千年来,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太多历史经验告诉他们,单纯依靠某个皇帝无法改变局势,最终的结局也许只能是历史的终结。
即便在辛亥革命爆发时,清朝依然拥有大约70万大军,但依然无法挽回局面。失去民心和军心的清朝,即便装备再先进,人数再多,也无法恢复朝廷的威望。民心已散,清朝的倒塌几乎不可避免。
西方列强最终选择支持袁世凯,而非继续支持清朝。他们的战略考虑是:“换马”——选择一个更具控制力和更符合国际秩序的人来管理东亚事务。即使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只有日本有能力干预革命进程,其他列强根本没有兴趣。
回顾当时的局势,清朝的失误在于没有真正看清自己的处境,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幻想,认为自己能够继续支撑下去。实际上,早在1900年以后,清朝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政治底牌。如果清朝能彻底向列强低头,尤其是向当时实力较弱的日本寻求支持,或许可以通过军事援助解决问题。但可惜的是,清朝并没有抓住这些“救命稻草”。
最终,袁世凯和武昌新军的合作,不仅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也使得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