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湘交界的武陵山脉间,曾因汞矿开采闻名遐迩的“中国汞都”万山,正褪去千年采矿印记,以“千年丹都·转型之城”焕新。她盘活汞矿工业遗迹,打造朱砂古镇文旅胜地,以“文旅体融合”为引擎,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并行的绿色涅槃路。
万山的汞矿开采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历经千年迭代,采矿冶炼技术不断精进。20世纪50年代,这里迎来鼎盛期,成为我国最大的集采矿、冶炼、科研于一体的汞工业基地,世界罕见的地下采矿洞穴群规模宏大,宛如“地下迷宫”,各类采矿工具、冶炼设备不仅见证着时代变迁,更孕育出独特的汞矿工业文化。
“我的爷爷辈是从四川过来的,那个时候,300吨的机选厂,是每天300吨的选矿量,我们冶炼厂就是7.5吨烧矿量冶炼汞矿。”原贵州汞矿冶炼厂化验员吴中华回忆道。
2001年,贵州汞矿因资源枯竭而被迫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这场突如其来的“停摆”,让依赖采矿为生的万山人一时间陷入迷茫,“如何转型”成为当地发展的迫切难题。万山区将目光投向了沉睡的矿业遗迹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以工业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为依托,在2015年,引进江西吉阳集团,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对原贵州汞矿遗迹遗址和文物进行保护性整体连片开发。
“万山独特的工业遗址遗迹,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具有稀缺性,具有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项目。我们依托工业遗产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朱砂文化底蕴,还原废弃矿山、街道等工业风貌,布置宾馆、餐厅等业态,开发朱砂饰品、摆件等文化产品,打造了具有万山特色的、多元化的旅游品牌。”朱砂古镇景区负责人王芳忠介绍。
“以前对万山不了解,没想到这边有朱砂矿,历史文化还如此悠久,听导游介绍才知道,觉得那个时候贵州汞矿的工人真的太不容易了。”辽宁游客张绍芳感慨道。
旅游产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万山的面貌。曾经坑洼的土路变成硬化大道,高铁的开通让交通愈发便捷,当地群众纷纷在景区务工或开起了小店,换一种方式守护着家乡。
“现在旅游小镇一搞起来,大家都有事情做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大家都安居乐业了。”吴中华笑着说。
如今,朱砂古镇已成为万山的新名片,昔日破败矿区变身山水与工业文化交融的旅游景区,实现了“绿色生态、变废为宝、可持续发展”。
万山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旅游发展科负责人陈翠萍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把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首要任务,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体兴旅’和谐共生理念,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要素,围绕‘一圈两带三区’打造万山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作者:孙菁编辑:冉景红二审:杨胜花值班编委:蒲智总值班:勾文明
上一篇:#如果世界没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