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20日,为了打破日寇对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增强国内民众的抗日信心,八路军各部发起“百团大战”,并将第一阶段的重点,放在了连接冀中平原和山西腹地的正太铁路线上,初期直接参加该铁路破袭作战的就包括聂荣臻晋察冀军区10个团和刘伯承、邓小平第129师8个团,配合作战的兵力更是远远超出此数。
刚从法国人手中收回,又被日寇夺走
正太铁路系1904年5月由清政府主持修建的,但那时距离清王朝覆灭已仅剩不足8年时光,经费捉襟见肘,即便向法国银行借款也仍然十分紧张。为此,这段243公里的铁路不仅在进入平原后,尽量将线路取直,还不得不将铁路铺成窄轨,这样需要的材料和人力成本都大大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也低,但能够支持的列车负载和速度也都随之降低。
“山西王”阎锡山从辛亥革命时期逐步掌控山西全省,但正太铁路的经营权一直掌握在法国人手中。1933年11月25日,在正太铁路接收委员会与3000名铁路职工的坚决斗争下,正太铁路路权才被收回。但是,仅仅过了4年,河北、山西就先后沦陷,自太原经井陉直通华北平原的正太铁路不仅成为连接两省的大动脉,更成为日寇驻山西第1军获取补给的重要通道。
为了抢运煤炭,窄轨铁路升为标准轨
更何况山西盛产煤炭,“坚硬,容易得到大块,且块煤的比例在70%-90%,是很高级的燃料煤”。这正好可以弥补日本国内缺煤的窘境。当时,日寇已纠集满铁、三菱、住友、三井等各方资本,“官民各半”成立华北开发会社,投入巨资以掠夺华北资源。其中核心目标之一便是掠夺山西的优质煤炭资源,将其作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主要燃料基地”。
为了方便运输,日寇投入巨资,将正太铁路的窄轨改为标准轨,并搞出了“鲜支直通线”与“日支直通线”,以便将山西煤炭直接运输到朝鲜占领区和日本本土。日寇在正太铁路沿途修筑兵站据点与堡垒,在铁路两侧修筑隔离壕墙。沿线村庄也均被定为“铁路爱护村”,铁路一旦被损毁,负责此段的“爱护村”就需要提供物资修补;护路不力之人,也要受到重罚甚至枪毙。
铁路线巩固之后,日寇又以铁路沿线各县城为枢纽修筑公路,不断联结成网,切割敌后根据地,构建所谓“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囚笼政策”严重压缩八路军的活动空间,短短几个月就将大片根据地分割蚕食。要想打破这种蚕食,就必须先破袭铁路,首当其冲就是已升级为标准轨、被日寇严令“不可接近”的正太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