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历史中的佛教,这本书仅仅一百多页
创始人
2025-10-13 10:20:34
0

佛教对于许多人而言,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它早已渗透进日常生活与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卷帙浩繁并且体系庞杂……

唐代敦煌莫高窟《金刚经》,扬州博物馆藏。

要梳理佛教在中国的历史脉络,连专家学者也不免望而却步。它牵涉的时间跨度极长,文化碰撞极复杂,既关乎思想转型、政治权力,也关乎民间习俗与人生哲学。

在这方面,有一本100页左右的小书,一经出版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著名学者纷纷发表书评,这就是芮沃寿的《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鸿篇巨作易见,深入浅出难能,一本风行美国课堂数十年的汉学经典之作。

提到芮沃寿你或许不熟悉,但是说到和他比肩的汉学家费正清,或他的学生史景迁,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

别看这本书篇幅不大,却能纵览数百年历史而结构清晰,既有学术深度又兼具可读性,而一些学术研究往往侧重于考据细节、严谨论证,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免晦涩难懂。

一、从异域到中土

佛教如何一步步扎根中国

佛教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芮沃寿从精英的“大传统”民间的“小传统”切入,揭示出了它如何在不同社会层面和历史阶段,逐渐融入而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汉代,佛教只是边缘的异域信仰,被当作养生方术和道家哲理的一种补充。芮沃寿很敏锐地揭示了,儒法结合的观念体系适应于汉朝的扩张时期,却无力回应崩溃和危机。

芮沃寿指出,汉代中国是扩张的、忙碌而充满生机的、外向的。图为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

他提醒我们,董仲舒的方案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包含一切系统的系统,然而也正因为它和制度的深度捆绑、以及它高度衔接的内在结构,使得它在汉末被深刻质疑,自我更新不易。

新道家用自然反对名教,然而无力改变的残酷现实,耗尽了它的全部批判潜力,一些人陷入空想,一些人则玩世不恭。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信仰危机加剧,佛教开始加速传播。佛教不仅依靠高僧翻译经典和帝王提倡,更通过“格义”——用道家、儒家概念解释佛教思想,使精英阶层(大传统)能认同佛法。同时,佛教借助灵验传说、祈福消灾、超度亡灵等民间实践,深植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小传统)。

“道”用来翻译佛教术语dharma(“教法”)或bodhi(“觉悟”)或yoga(“瑜伽”);“无为”用来翻译佛教表示最终解脱的Nirvāṇa(“涅槃”);“孝顺”用来翻译更为普遍和抽象的梵语词Sīla(“道德规范”)。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某些被视为冒犯儒家伦理的内容也遭删改,以减少文化摩擦。通过这些必要的调适,佛教逐渐融入汉语语言和伦理环境,在南北朝进入所谓“准备期”与“驯化期”,进一步扎根于中国社会。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和文化融合推动佛教蓬勃发展,唐朝统治者普遍崇信佛教,很多皇帝和皇室成员对佛法大力扶持,这一时期中国佛教进入“独立成长时期”,出现了禅宗、天台宗等本土宗派。

佛教影响深入社会各个层面:上层士大夫中,信佛者甚众,诗文书画里充满佛理意趣;下层民众则通过烧香拜佛、念佛求福等方式将佛教信仰融入日常生活,观音菩萨等成为家喻户晓的慈悲保护神。大量寺院兴建,著名的石窟艺术在此时期达到巅峰。

唐太宗礼遇玄奘取经归来,“西天取经”的故事如今家喻户晓。图|影视剧《西游记》。

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佛教逐渐进入芮沃寿所谓的“挪用期”。儒学复兴、三教合一,佛教逐渐世俗化和制度化,被纳入国家与地方管理体系。士人兼采儒释道之长,民间信仰更是佛道不分,例如观音被道教奉为慈航真人,关公既是儒家忠义楷模又被寺庙奉为伽蓝菩萨。

二、借用与转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化合反应

佛教在被中国文化接纳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留下丰富的文明遗产。芮沃寿指出,中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对自身文化和佛教本身都进行了改造和升华。

例如“顿悟与渐悟之争”,本质上是中国哲人对原始佛教繁琐修行法门的简化,是依托道家“无为”与儒家“渐修”精神,对佛教实践模式的中国式创新。东晋僧人惠远作为第一个教导通过信仰阿弥陀佛而达到解脱的人,著作中满是道家的思想和术语,正体现了佛教在本土语境中的融合。

慧远(334年—416年),东晋高僧,他在庐山东林寺创立“白莲社”,首倡“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推动净土信仰的发展。慧远不仅精通佛学,还广泛涉猎儒、道。

与此同时,佛教之所以能为国家和皇权所借用,是因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它以普世伦理和安慰人心的面貌出现,既能调和社会情绪,又不会直接挑战秩序。佛教丰富的故事库与关于无常的哲思,尤能为君主与士大夫在生死无常中带来心理上的抚慰。

到了隋唐以后,禅宗的崛起为上层士人提供了精神激励,深化了道家式的心性修炼传统;而华严、天台等宗派,则以宏阔的宇宙观和因果论,满足了精英阶层对时间、命运与人生意义的哲学追问。当时的儒家传统一度支离破碎,许多士人反而借助佛学思维寻求超越和重建。

唐代诗人王维(701-761),人称“诗佛”,深受佛教影响。王维自号“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教中著名的在家居士,以智慧通达、言辞辩才著称,代表着居士菩萨理想。

宋明以后,理学兴起。许多新儒家在理论构建和辩论模式中借鉴佛教的“理”“事”等范畴,他们的用语、思路、辩证风格都带有佛教盛行时代的深刻烙印。可以说,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哲学体系和社会生活。

芮沃寿强调,中国对佛教的吸收实为一个双向互动、不断演进的过程。对佛教遗产的觉知,不只是回望过去,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自我,照见中国人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塑造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命体验。

三、透过异域之眼

领会西方学者的独特观察

以上对佛教中国化历程和影响的描述,大多是站在中国文化内部的视角。但当我们换个角度,从西方汉学家的眼光来看,会发现一些不同的观察方式和解读。

芮沃寿将“大传统/小传统”视为理解佛教传播的关键,揭示了佛教如何在士大夫层面被哲学化、在民间则以信仰和仪式扎根,两者相互作用,让佛教在中国社会全面生根。而两个阶层的分隔,也是近代知识分子致力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他还善于用生动的西方意象为中国文化现象提供新角度,比如将新儒家理学比作“阿波罗文化”,强调理性与秩序;而民间信仰则近似“狄奥尼索斯文化”,充满感性、激情和神秘色彩。

再次,作为西方观察者,芮沃寿在研究中展现出一种比较全球的眼光。例如,他注意到中国佛教僧团长期受到国家强力管理,“缘起性空”的理论也阻碍它进一步形成全面的政治理论,难以像基督教会那样主导社会。

此外,芮沃寿还反驳了“中华民族天性理性、不热衷宗教”的偏见,指出从太平道、黄巾起义,到隋唐高僧舍身求法、再到近代的理想主义,中国历史中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宗教激情。通过这些“异域”视角,他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理解佛教与中国社会的深层关系。

活动

你之前阅读过芮沃寿这本书吗?

对于他提到的这些观点你怎么看?

你是通过哪些书走近历史上的佛教的?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经典之作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957万辆背后均价暴跌12.3... 随着价格战趋缓和主机厂认证体系完善,这个蓝海市场有望从“野蛮生长”跨越到“规范繁荣”。 “如果价格差...
大幅低开,午后如果应对? 春哥祝各位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周末关于升级的消息面刷屏了,很多人担心今天会不会来个千股暴跌,在昨天...
原创 逼... 一份五角大楼机密文件突然泄露,直指台湾为“未来战争核心”;特朗普关税与军售双管齐下,台海火药味骤浓。...
全球媒体聚焦 | 西方企业高管... 英国《每日电讯》网站近日刊文称,机器人技术已成为中国在多领域确立主导地位的关键力量。多位到访过中国的...
原创 假... 本文是一种假设的情境,通过换位思考来探讨欧美文明世界可能会如何处理一些极端情况。这个设定发生在一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