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推出了一份关于加沙战争的“停火与重建框架协议”,目前推进势头相当迅猛。主导这项计划的正是他本人,同时得到了约旦、埃及、卡塔尔等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支持。令人意外的是,一直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在白宫与特朗普同台时对该计划表示了“接受”。
表面上看,这一进展似乎很顺利,但其中暗藏的复杂利益和政治角力并不少。特朗普给哈马斯下了最后通牒——三到四天内必须给出答复,否则战争将继续。虽然这份协议看似是新构想,但细看下来,内容与拜登政府一年前提出的方案相差无几。唯一的区别是,一年多的战火让加沙更加惨烈:无数平民丧生,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饥荒肆虐,人质依然被困在地道中。
拜登当年的方案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内塔尼亚胡屈服于右翼压力,不断追加条件,最终谈判破裂。而特朗普这次之所以能推进,靠的正是他的强硬作风——这是他首次公开向以色列施压,要求结束战争。没人愿意与他正面冲突,毕竟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在白宫被公开“训斥”的泽连斯基。
不过,这股势头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就在离开华盛顿前,内塔尼亚胡用希伯来语向国内表态称,自己“绝对没有同意巴勒斯坦建国”,并强调协议中并未写明此事,还声称“特朗普也赞同他的立场”。这番言论明显是为了安抚以色列国内的极右翼势力,摆明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协议的确有提到“在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完成改革后,或许能为巴勒斯坦的自决与建国创造条件”,但这句话模糊得几乎等于没说。欧美国家视其为“两国方案”的信号,而以色列右翼阵营却怒不可遏。反对党对此表示支持,但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中,那些极端民族主义者跳脚反对。
这些极右翼原本支持年初提出的“特朗普里维埃拉计划”,打算把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全数迁走,让犹太定居者接管。如今的新协议明确指出“不强迫任何巴勒斯坦人离开”,等于直接打了他们的脸。极右翼部长本·格维尔甚至痛斥该方案“危险且漏洞百出”。
即使哈马斯接受协议,内塔尼亚胡仍有办法利用协议的模糊性来拖延或阻挠执行,最后再把责任推回哈马斯头上。更关键的是,这份协议给了以色列多重否决权,几乎能在任何阶段“卡死”进程。这样的设计谈不上真正的平等,也难称“和平协议”。
此外,协议缺乏具体细节:只有一份以军撤退的大致地图,没有说明谁来监督执行、重建资金如何分配等关键问题。没有细则的框架文件,就像一张空白支票——看似重要,实则无力。回顾历史,凡是缺乏细节的巴以协议,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目前,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的外长们仍在积极表态,认为这份协议有望促使以色列撤军、加沙重建,并推动“两国方案”。他们的发言还暗指国际法院早前的裁决——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土地属违法行为。可内塔尼亚胡方面却坚持称,这份协议能让以色列更接近“彻底打败哈马斯”,同时继续否认巴勒斯坦在约旦河与地中海之间的主权权利。
同一份文件,被双方解读得南辕北辙,谈判的起点便已摇摇欲坠。与此同时,加沙的局势并未因协议而好转。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与工程处的最新报告显示,加沙的粮食安全已陷入“灾难性”状态,约11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中;全区100家医院中,仅有5家还能勉强运作。
协议一边呼吁“停火与重建”,另一边以色列军方仍在宣称“摧毁哈马斯地道网络”,战火并未停歇。这份协议的实际作用,似乎也相当有限。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提出“两国方案”,却没说明耶路撒冷归属与定居点问题,最终不了了之。其后,以色列的定居点从120个激增到270多个,矛盾愈演愈烈。2021年的停火协议因为缺乏监督机制,仅维持了十个月,便因以色列加强东耶路撒冷管控而再次爆发冲突。
哈马斯方面的态度同样关键。它一再强调,停火的前提是以色列彻底撤军、释放全部巴勒斯坦囚犯,并提供重建资金。然而,特朗普的协议中既未明确撤军,也没提放人。若这些条件不满足,哈马斯恐怕难以接受。就算它勉强同意,内塔尼亚胡也未必会执行——他历来善于“拖”字诀,如今有了模糊协议作掩护,更能推诿拖延。
综上看来,这份协议更像是一场外交秀,而非真正的和平蓝图。内塔尼亚胡的两面态度、极右翼的强烈反对、哈马斯的核心诉求得不到满足,再加上百年宿怨的深层矛盾,使得和平前景依旧渺茫。
要想真正结束加沙的苦难,光靠外交姿态或模糊条款远远不够。只有明确撤军安排、落实建国权利、尊重国际法裁决,和平才可能真正到来。否则,这场战争的火焰,恐怕还会持续燃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