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哈马斯同意了特朗普提出的“20点计划”,这其中曾表示愿意释放人质。以色列则回应称,也准备释放所有人质。那么,哈马斯为何会答应这个有可能是圈套的计划呢?是出于真心,还是迫于压力,走投无路?
从我的角度来看,哈马斯的举动更像是被迫在极大压力下做出的妥协,它似乎是希望借短暂的回应时间缓解当前的困境,同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寻求生存空间。虽然它选择了坐上谈判桌,但“20点计划”本身存在几个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协议最终破裂。
首先,计划中模糊的以色列撤军条款非常令人担忧。该计划没有为以色列的全面撤军设定强制性的时间表,而且允许以色列在加沙保留“缓冲区”。这意味着以色列可能会继续在加沙地区保持长期的军事控制,形同没有彻底撤军。
其次,计划中对加沙治理的强硬要求,也让哈马斯难以接受。它明确规定哈马斯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加沙的治理,并要求通过解除武装来实现加沙的“非军事化”。对哈马斯来说,这无异于要求它放下武器,甚至是政治自杀,几乎不可能答应。
最后,计划中关于巴勒斯坦建国的前景并不明确。虽然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建国是人民的愿望,但却没有明确提到“两国方案”。这使得巴勒斯坦人民对自己未来的政治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也降低了该计划对他们的吸引力。
综合来看,未来加沙冲突的几种可能发展方向包括:首先,即使达成临时停火,由于“20点计划”条款含糊不清,且缺乏信任保障,执行过程中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冲突可能会转为低强度、间歇性的对抗。其次,如果哈马斯拒绝该计划,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与以色列发生摩擦,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全力支持,冲突有可能再次升级,甚至扩大战争。第三,加沙的长期治理将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如果计划实施后哈马斯被排除,技术官僚和国际部队接管加沙,可能会因缺乏当地支持而无法有效管理。加沙的权力真空可能引发更多极端组织的崛起,同时也会成为地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
总体来看,美国此举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极限施压和欺骗策略来迫使哈马斯做出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