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同门,一师所授,结果通天犯下大错,老祖却不骂不罚,反而亲自下凡把人接走。这不是护短是什么?可你真要翻翻旧账,才发现这“偏心”背后,有点道理,有点讲究,甚至,还有点心疼。
封神大战末期,广成子于朝歌西南三百里外设阵迎敌。火灵圣母阵亡,他携“金霞冠”登碧游宫,未入门,已遭截教弟子重围。通天教主闻讯一言不发,只是转身布阵。“诛仙阵”“万仙阵”相继摆出,地点在东海之滨碧游宫前,设阵时间为武王伐纣攻打朝歌之际。
阵起雷鸣,截教弟子列阵其中,截、阐两教死战,老子、元始、西方教主三人联合攻破。阵破之后,通天教主不归碧游宫,留阵中沉默三日。
鸿钧老祖亲自降临,只说了一句话,“怨愆皆解。”随即将通天带走,未加责罚。这是整场封神战役中唯一一次鸿钧现身,唯一一次带走“闯祸弟子”,并拒绝问责。
通天教主为鸿钧弟子第三位,早年坐镇碧游宫,开坛授道,大量招纳门人弟子。按常理,元始资历最老、教规最严,老子隐退不问世事,只有通天教主一人收徒不限出身,教义“不拘一格”,所以门下聚集了很多草根修士。
事件核心并不在于阵设有误,而在于通天虽设阵,却命门下“不可杀生”。此次大战中,截教被迫应战,部设阵法只为了守教,而不是图利。此等情势,鸿钧自知始末,所以出手不是惩戒通天,而是为止战护道。
这场大战战况很清晰,战场在东海碧游宫前,时间在封神战役终局,人物为鸿钧、通天、老子、元始、接引道人,背景为三教斗法已至极点,阐截分裂不可收拾。结果也一目了然,鸿钧亲至接走通天,不作一字惩罚,言明“道心不灭,天机不误”。
所以,整场战役的落点不在胜负,而在鸿钧最后选择的那位弟子。偏爱,不靠话语,而在行动中早已显露。
时间回拨至三教立教初期,昆仑山上,元始设阐教,门规森严。姜子牙曾入门修道,仅得“记名弟子”名义。理由是资质不够,不得真传。截教碧游宫中,收徒之宽,无门槛。草木成精者、妖灵散修者、凡俗正道者,皆可入门。
这就是“有教无类”,通天教主立教理念清晰,道不分尊卑,修在其人。封神大战中,截教死伤最众,三百六十五正神中多数出自截教。截教火灵圣母被广成子斩于西岐北三十里外,时间为武王破商之前七日。
通天听闻,仅命还冠,不起兵伐阐。弟子多宝道人、金灵圣母进言,指阐教要灭截教,通天乃设阵。即便如此,他仍反复叮嘱门下“阵可御敌,不可取命。”截教弟子虽死者众,但从未主动诛杀阐教中人。而广成子等人所用法器——落魂钟、摄魂镜等——皆为杀器。
此处差异,都被鸿钧老祖一一看在眼中。封神榜设为三教共立,然实封之人多数为截教。结果揭示,截教虽非“道统”,却为最能护道之教。教主通天未以胜负为念,唯求弟子得存性命。由此也能看出,通天之道并非夺权争名,而是护法守根。
再看通天弟子在战后所处地位,赵公明、龟灵圣母等人后多列仙班,守天庭要职。《西游记》中有迹可循。元始收徒少之又少,姜子牙虽掌封神大权,亦被阐教门人视作“记名而已”。老子化三身后遁入太清,不问人间。鸿钧评曰,“道若不入世,何以传后?”
通天设阵为守,不设杀阵;命门下持戒,不动杀机。三教大战中,唯通天护道不失“仁”。鸿钧曾言“道法自然,仁在其心”,通天此举恰中老祖真意。
当阵破之时,通天未争未逃,仅闭目静坐,等老祖而来。这样过人的定力和坦然不惧的姿态,在三教中无第二人具备。
老子是鸿钧首徒,道号太上老君,修为最早成圣。立教为人教,传法不传徒,讲道不收人。全程隐世,未干预封神之事。就连朝歌烽烟四起,碧游宫危机四伏之时,老子都未曾露面。直至诛仙阵设,才因“合道之责”现身。所以有人评价他是“道归太清,不涉凡尘。”
鸿钧初授三教,寄望道可弘传。但老子却闭门不出,令鸿钧大失所望。而元始为阐教掌教,择徒极严。姜子牙又因未具仙根,被拒为亲传。人间求道者,门前冷清。元始自守教规,讲究法度,却因教门过严,无人气可言。
元始设阐教时间为封神大战前六百年,昆仑山开坛设规,门下多为名门正统出身。封神榜设于大战初起之时,截教被迫参战,元始主张以榜“分胜负”,实则为收人立威。这样做的意图很明显,被鸿钧识破了。
通天为三弟,出身晚于两位师兄,得道时间最短。但教义最广,教风最仁。大战初期保持中立,不愿卷入是非,后来虽然被迫应战,却设阵不杀,阵破不逃,没为自己争辩一句,也不翻旧账,心胸坦荡如此。
封神战后第五日,战场尸骸遍野,满目疮痍。鸿钧现身,以“初玄天尊”封号命名通天。评价“此人性不忘仁,道不失本,三界归一,当有其位。”随后携其归太上清境,再不现世。
至此,封神三圣之一,得以保全道统,不灭真心。三教大战落幕,道统合流。可玄门正道之光,早已由通天一人照亮其前路。
封神落幕,榜已成文,阐教扬名,截教凋零。可等尘埃落定,真正被老祖带走的,不是功成名就的师兄,而是那个遍体鳞伤的小师弟。道义无言,却从未缺席。
鸿钧老祖下凡,仅此一例。但到这里各位心中已有定论。偏宠通天者,非因血缘、非因修为,而在其守心、守道、守人。